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提高作文语言水平,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从而写出“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那么,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是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又被称为“倒过来思维”。它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传统的作文命题,如果人们的思维逆向一下就不难得出:既是英雄,就当有用武之地,否则,非真英雄。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新命题——英雄当创造一块用武之地。另如“东施效颦”这个命题也可以为东施平反,肯定其爱美之心和好学之德。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的同时不脱离实际。
二是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以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拓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
例如,阅读《南郭处士》,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会命题为“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终将露马脚”“弄虚作假终害己”等。如果展开侧向思维,就可以从竽士们对南郭先生的“冒充内行”不加揭发来立意,从而创新命题为“要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当批判”等。
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这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是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从而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
例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提出若干观点:1.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再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可以联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像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知新的良好习惯;5.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奉献精神……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以文付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想象思维是“作文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要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如读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脑中就浮现出春绿江南的画面;读了《红楼梦》,脑中便有大观园中各色女儿的形象;读了《桃花源记》,脑中便有“世外桃源”的形象。
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一般说来,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如何培养学生的灵感呢?其一是生活的积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其二是知识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拓宽阅读视野。学生在写作时,才会一挥而就。反之,则会捉襟见肘。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要求教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从而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鹜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等显著特征,常常稍纵即逝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创新作文教学时,只有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才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刘玫 山东省泰安艺校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