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2009-05-13 08:34钱静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月台孔乙己情感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不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和感悟,经过情感、文势的积累,再以火山喷发之势汹涌而出,造成或激越奔腾、或悲天悯人,或悠然自得,或缠绵悱恻等多种情感态势,所以语文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兼具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做到情感与认知相互交融渗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情感观,就必定能达到现代教育“塑造完整、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读

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的体验。情感随生命的诞生而诞生,是人类最原始、最深层、最核心的东西。它不仅体现一个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好恶,还是提高认知效率的强有力的手段,在认知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情感的调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而且学生在经过自身的学习体验、创造后,还可以把自我融入认识过程,从而进一步完善情感。

要情感的小苗茁壮成长,必得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著名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无法用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有感情的朗读”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一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的朗读:“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一句须读得轻且缓,每一个音节均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因悲愤而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的含义。这样,学生就容易进入角色,体会韩麦尔先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体会出悲壮的气氛。

又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笔者也采取了让学生一读、二读、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起点,重新体验作者当时的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境与情怀,使学生产生共鸣。读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语感,又能在读中吸取作品中内在的精神美与情感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演

要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能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之动”是外界刺激,是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情境。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童话、剧本等,执教者完全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以唤醒并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如在教《背影》一文讲到“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探、攀、缩、倾,然后请学生上台来表演这一系列的动作,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明白“探”时因为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写出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时因为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而“倾”则是爬上月台即十分艰难,又十分努力,四个动作把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及父亲的老态龙钟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从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的便体会到了父亲浓浓的爱并为之感动不已。 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肢体语言的直接的体验,比教师的分析更真切、生动、灵活,更对学生的胃口,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思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空白点、未定点,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公正的面对文本。如《孔乙己》一文在讲到孔乙己性格特点的时候不仅要突出他的迂腐清高,还要让学生明白孔乙己有他值得肯定的善良的一面,更要让学生明白孔乙己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不仅是因为他好喝懒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万恶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理解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正内涵。

四、写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波澜起伏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行为等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写,作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是情感的输出、物化,是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转换为外部的文字语言,是个体对生活的反映,是个体认识与情意的自我表达。文字表达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为读者留出了自由抒写和尽情发挥的余地,学生的情感因此而得以延伸,自身的情感也因此而更加细腻。如初中二年级有一篇文章《窗》,作者让备受嫉妒煎熬的靠门的病人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而这也正好给了学生无限的发挥的空间,于是笔者便让学生来给文章写一个结尾,而从这个结尾我们不仅能看到文章中人物的善恶,更能折射出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深化甚至升华。

“情感渗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进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完美的人格,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钱静 江苏省金坛市河头中学213212)

猜你喜欢
月台孔乙己情感
所有的……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仓库月台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孔乙己(下)
情感移植
月台(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