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文”就是“教语文”吗

2009-05-13 08:34孟其银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外课文教材

“教课文”与“教语文”差不多,平时我们老师所说的“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语文书”,也就是“教课文”,能把课文教好,其实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了。但“教课文”与用课文“教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语文书“教课文”,其实就是传统的“教书匠”;用课文去“教语文”,就是引领学生怎样去阅读,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这样的语文教师其实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

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要处理好的教材与教学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用好课本,认识教材的载体地位

教材只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媒介,是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的桥梁,况且现行的教材编写不一,学生的知识程度、生活习性、对所选入的课文的喜爱程度、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但教师不能因此而放弃教材,对教材持否定态度或怀疑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教材毕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凭借,是学生学语文的一种向导。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对教材进行调整,进行增删,切不可死教书,抓住某一课文不放。有时发现有的老师对某一文章研讨得过于细致,以至于显得非常呆板,教师死死教,学生认真学,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对课文很熟的人,是很有书本学问的人。教师就成了课堂的权威与主宰,师生关系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跟着老师死学课文,复制老师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昏昏欲睡,把学课文当作一个沉重的包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习,应把课文当作一个载体,当作一个范例,表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材的处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视。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对某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师生共同协商,进行取舍。如笔者在处理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时候,就大胆地对《林中小溪》进行改写,突出对小溪三次冲击的描述,舍弃原文中啰嗦的描写,让学生自学探究《飞红滴翠记黄山》与《画山绣水》,又新补进了课外读本上的美文认真探究,因学生参与了选取,学起来格外用劲。

二、立足课内,延伸教材的课外效应

语文课内教学应是通过课文,进行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与互动就是不成功的教学。强调延伸课外,并不是每节课一味追求延伸,而是要把课上好,杜绝无效、低效的课堂教学,提倡并践行有效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在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延伸课外,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的目光要远一点、高一点,突破教材这一框框,冲破语文学习“狭隘的笼子”,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抓住文本,把教材引申出去,打开语文与生活、家庭、社会的通道,形成一个学习网络。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激情和智力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笔者在学习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时,在充分研讨课文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模仿鲁迅的笔调,写一写你生活中的类似“杨二嫂”“闰土”的人物,学生们就非常高兴,有的竟然写出了《同学中的“杨二嫂”》《同学中的“闰土”》,写的有血有肉,形象丰满,非常有趣,这样,“学以致用”,才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训练学生的能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话说得好,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在教学目标上,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宽课内;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语文阅读服务于写作,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时空上,强调有规则有组织地调控课外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放在不同地位规划,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开发资源,落实语文的校本研究

既然学语文不只是教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开发语文的课外资源。语文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家庭的交互作用,社会、生活、家庭中的许多因素都可作为语文教育的因子而发挥独特的作用。当然在考虑这些因素时还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周围的语文教育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活动,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图书馆、多听多看,上网阅读与查阅相关专题的资料。学校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调控、指导下让学生“自导自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外活动。例如演讲会、辩论会、交流会、座谈会、写调查报告等,也可以开设专题文学课、名著欣赏课、读书评论课等寓教于乐、开展“大语文”的学习活动。

让语文教学借助课本,走向生活,这很重要,也更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强化学生为生活而学,在生活中学的思想,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为学语文服务,要让他们知道吃饭、走路、睡觉、看电视电影、读报刊杂志、听广播,和老师父母交流思想、和同学相处等等,社会中的许多事都与学语文有关,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边的生活来指导阅读、指导写作、培养情感。

为生活而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把生活看作课本的延伸,让生活为学语文服务,这样,学生学的语文一定会很有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孟其银 江苏省滨海县大套中学224511)

猜你喜欢
课外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