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课有效预习的几点思考

2009-05-13 08:34宫淑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过程方法能力

如果说整个学习进程是一首完整乐章的话,那么预习可以说就是乐章的前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听课,提高听课水平。预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预习方面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其主要表现是多数不预习,或者把预习当成额外学习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再者就是预习不得法,认为预习就是简单的翻看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漫无目的、缺乏深度。笔者曾就此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其中能自觉预习的仅占被调查学生数的20%。那么大多数学生不预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进一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不会预习”,有40%的学生觉得“没时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与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的程度有着很大关系。首先,学生没有明确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因此,要解决学生不预习和不会预习的问题,就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预习和怎样预习。必须让学生明确,预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前自学,初步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好的预习,可以使自己在学习上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预习指导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通过不断完善预习设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很少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设计。在初始阶段,布置的问题可以简单一些,随着预习的熟练,知识底子的加厚,再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师的预习设计中,必须提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要求,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比如讲记叙文,除常规预习外,还可以在预习提纲中具体地布置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文中写什么人,什么事,主人公是谁,人物间是什么关系,哪是中心事件,为什么要选写这些人和事,材料和中心有何关系,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等。为了增强预习设计的有效性,笔者根据市教研室提出的“提纲导学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预习设计直接变成一份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于一体的“导学提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老师预习设计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并将这些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然后,在班级里定期召开预习经验交流会,由预习小组成员推选代表总结一个阶段以来通过预习之间可以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个阶段该怎样做。这样,一方面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借鉴,通过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反馈,及时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调整。在经过几个“设计——反馈——调整——设计”不断反复的过程后,学生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对预习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二、通过因人而异的合理设计,提高预习设计的可操作性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仅适合于其他教学环节,也同样适合于预习设计这个环节。学生在智力水平、知识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上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因此,预习设计也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恰当的预习要求,这种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好的预习设计,应该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至于感到教师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与自己程度相应的学习任务,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就要求这个预习设计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准确的导向性,能够引领学生完整而系统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具有合理的层次性,能够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能够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导学提纲(预习设计)的内容按照其程度分为三个不同梯度,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完成;同时还应该努力照顾到具有不同学习个性的“另类学生”。当然,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每周教师集体备课时,同年级的教师共同研究本周教学内容的预习设计,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这样,既减轻了教师个体的设计负担,增强了预习设计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三、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进行直接的干预,因此要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预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在培养学生运用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预习小组,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相互学习、相互激励。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分组并不是随机地将几个学生简单组合,而是要精心组织。每个组内要包括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异质分组,使能力强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起到带头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让能力弱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产生对小组的归属感。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树立团队意识,以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为荣,使学习过程建立在相互学习、群体竞争的基础上。并且,各小组之间学生的整体能力要大体相当。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得以共享,同时发展了学习和交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能自主预习的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良好效果,可以真真切切地体现出预习好处,从而带动那些不愿意预习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在平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预习笔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叶圣陶先生认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领悟时,在课堂上就会用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印证,当学生“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感觉;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由此可见,预习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动机,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持之以恒。预习并非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教师所要做的,是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找到一种科学、有效的、可行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预习效率。

(宫淑芹 山东海阳一中265100)

猜你喜欢
过程方法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