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笔者见过这种尴尬:学习《小狗包弟》时恰逢巴金老人逝世,老师用沉痛的语调宣布这一消息,有同学窃窃私语:活了一百多岁呀,早该死了。讨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几位同学小声戏言:反正不是我!对苏武宁死不降守节十九年的行为进行评价,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苏武的行为是愚忠,明智的选择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先投降匈奴再“潜伏”下来窃取机密效忠汉朝。说到《城南旧事》的主人公小英子,马上有人笑问是否还有“小邓子”“小卓子”(《还珠格格》中的两个小太监)。听《周总理,你在哪里》朗读中对总理深情的呼唤,有人相视掩嘴而笑……诸如此类,看似课堂气氛的不协调,实则折射出学生对庄重情感的不恭,对是非问题的随意,反映出今天的孩子内心深处敬畏情感的缺失。
敬畏情感的缺失会给社会带来祸患,甚至造成悲剧。联想到一些类似的社会现象:见义勇为被人讥笑,英雄先烈遭到恶搞;为了谋财,救命的保险金和救灾款敢贪,药品和食品的假敢掺;为了出名,别人的成果敢抄,自己的丑闻敢炒。近年来,学校的豆腐渣工程、掺毒的免检奶粉、层出不穷的矿难、疯狂的飙车……让国人心惊胆寒。这些现象看似五花八门,本质如出一辙:个人主义至上,内心毫无禁忌,仁义道德缺失,人性丑陋一面暴露无遗。这是弘扬个性、鼓励创新的必然结果,还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付出的代价?抑或社会转型带来的无法回避的阵痛?这些也许是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内心敬畏情感的缺失,敬畏教育的不足和失误。语文教学,应该担当起培养敬畏情感的使命。
中学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章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敬畏情感的养成有极好的熏陶和教育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其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敬畏情感,教育学生敬畏那些早已存在,且一直恩泽于我们的神圣的人和物,敬畏那些一直滋润人们的心智和灵魂,敬畏那些把人们从黑暗带到光明的理和道。结合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敬畏情感。
一、敬畏自然和众生
对待大自然,人类从盲目的恐惧,发展到野心勃勃的征服,进而肆意的掠夺,直到大自然发出愤怒的吼声和凶猛的报复,人类才并恋恋不舍地摘去自封的征服者的桂冠。中学教材的许多文章揭示了自然的广袤和奇妙,如《宇宙的边疆》《宇宙的未来》《动物游戏之谜》《旅鼠之谜》《化石吟》《山市》《地下森林断想》等等,特别是《敬畏自然》一文,警醒人们认真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提出对自然应该保持的敬畏态度。学习这些课文,应该不仅仅满足于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以及科普类文体的特点的掌握,而且应该引导学生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上百亿进化出来的大自然具有无穷奥妙,必须认真去探索它;地球孕育了万物,是万物共有的母亲,人类作为万物的一份子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善待她,尊重她。
敬畏众生是指敬畏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自由和意志、乃至维护所有物种生存的权力。对生命的敬畏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从杏林子《生命 生命》对生命力的咏叹,到冰心《谈生命》对生命历程的礼赞,从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讲述的动人故事,到蒙田《热爱生命》中闪耀的思想火花,无不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之情。老子《道德经》有“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这种对万事万物的怀柔之情,实际上就是对众生的敬畏。《珍珠鸟》中就描写了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斑羚飞渡》中动物在人类追逼面前的惊人壮举,《华南虎》中动物在人类囚牢中的愤怒嚎叫,不仅仅是讴歌动物的美好精神,也是在揭露人类对其他物种所犯的累累罪行。动物如此,人何以堪?对众生的怜惜,就是对自身的爱护。人类应该增强自身探索能力和建设能力,约束自己的破坏力。最基本的是不能漠视和侵害他人生命,那些贪污救灾款救济金之贪官,给药品食品掺假之奸商,不仅仅是重利忘义,违法乱纪,更是伤天害理,无异于杀人越货。教育学生敬畏众生,才能使他们做到心忧天下,仁者爱人。
只有敬畏自然和众生,才能使未来的天更蓝,水更清,人更幸福。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才可能实现。
二、敬畏真理和正义
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果失去了对真理的敬畏,颠倒黑白,人类智慧之光将由此而熄灭,最终一定会受到真理的惩罚。教育学生敬畏真理,才能使他们实事求是,是非分明,智慧豁达。
正义即公平、公正。唯贤是举,才会人才辈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赏罚分明,才有士气如虹,肝胆涂地,在所不惜。教育学生敬畏正义,才能让他们明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他们自觉遵纪守法,匡扶正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断追寻的历史。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应让学生警醒,当真理和正义被践踏时,人间会上演怎样惨绝人寰的悲剧;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土地的誓言》时,该让学生明白,面对压迫和侵略,人们会激起怎样勇敢坚决的呐喊和抗争;教学《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要让学生知晓,维护真理正义,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情感,它超越地域、国界,放射出崇高的人性光辉。从这些篇章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领悟真理和正义的神圣,从而敬畏它,追寻它,捍卫它,成为光明磊落顶天立地之人。
三、敬畏道德和良心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值得人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道德的本质特征是“自强和助人”。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道德是蕴藏在人们内心的巨大力量,即使在社会道德沦丧的时期,只要触及人们灵魂深处,同样会使得人们热血沸腾,爆发出源自内心的惊人道德力量。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二千多年来儒家构建出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然而近年来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这和忽视对道德敬畏情感培养有关,道德自我评价功能弱化导致自律的缺失。如果道德成了作秀的舞台,仅是约束别人的手段,那道德力量将荡然无存,只是成为了不道德的伪装,这样的社会就会充满伪道士,道德无用论会像瘟疫一样传播,严重危害原有道德体系和新道德体系重建。所以利用生动的语文教材培养学生道德敬畏情感变得十分必要。课文《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随想录》,在倾听老人对自己的深深自责和忏悔时,要让学生领会巴金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他自我解剖的勇气,来源于他那一颗没有随着时代的浩劫和岁月的流逝而缺席的良心。《信客》描述的人物和故事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信客在凄惶困窘的生活中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却具有令人震撼的感染力,启发学生认识道德的巨大力量。
通过这些鲜活的范例,要让学生明白“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道德、讲良心,也不是作秀炒作,也不一定能攒取他人的赞赏和肯定,但有道德、讲良心肯定能够增强人的道德力量,赢得自己内心安宁和充实。对道德良心的敬畏之心是自强不息的动力,是坚守道德底线,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
四、敬畏英雄和正气
郁达夫曾大声疾呼:“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中学教材中的英雄可谓多矣,以身殉国的屈原,替父出征的木兰,大义凛然的闻一多,沉着勇毅的刘和珍,功勋卓著的邓稼先……敬畏英雄才会尊重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气是光明正大,是刚正不阿,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是健康的秩序和对邪气的抵御能力,所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有正气,才能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阵地,而不随波逐流。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应该教育学生学习和敬畏英雄,培养身上的浩然正气。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增强,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破坏力也不断增大,敬畏情感变得越来越重要,却又越来越容易缺失。语文教学,应该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培养敬畏情感的使命,奠基人的灵魂,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万年红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4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