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交流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话、说话”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是表达交流是听者与说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前者包含了参与活动的人在“听话”与“说话”之间的角色穿插和转换,进而实现言语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而“听话、说话”往往是单边活动,缺乏“动”感。二是表达交流更具实用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人们必须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表达和交流能力是一项让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三是表达交流更具技巧性。要与人面对面地实现言语交流、情感交流,不仅需要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认真倾听的行为习惯,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品质、快速的言语应变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而“听话、说话”往往是被动地听和主动地说的练习,很少产生“共振”的效应,因而临场发挥的东西自然就少些。
多年来,在对师范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训练问题上,相比较于高中的“重读写,轻听说”而言,还是重视四者兼顾的。不少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上,能够基本做到言之有物、有理、有序。不过,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近年来师范生源的现实变化,让高师语文教学同样不得不面对一部分同学在表达和交流能力上的基础欠缺,他们常常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未语脸先红地紧张怯场。
笔者认为,在师范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上,要注意科学系统性,讲求阶梯序列性,明确师范引导性,以针对大多数同学和多层次的同学。为此,笔者认为可总结为“四阶法”:
一、诵读积累,涵泳体悟
语文教育要在传统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梳理和选择,诵读积累就是一条符合母语教育规律的重要经验。所谓诵读,就是在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当然没必要让学生不计成本地如此记诵,但“新课标”规定的必诵诗文就量而言还是比较适合的。在吟诵古典诗文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集中阅读现代作家风格鲜明的系列散文,在阅读中,进入散文的审美境界,丰富和深化师范生的生活体验,在识见、情趣、格调和气势上获得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体验。作为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效规避阅读过程中只图量多、速度、形式的误区,以提高阅读的质量,丰富学生的心灵。这样,通过对正规作品的诵读、涵泳和体悟,积累大量的书面语言材料,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写作打好基础。
二、科学设计,创设情境
(一)凿准泉眼设话题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学生情况以及自身情况将学生引向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他们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要让话题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文化和家庭背景、教材独特的风格和经验等相遇,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资源。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到切合实际、难易适度,使学生觉得有话说,想一吐为快。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听取和评价别人的见解,善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同学面前表达出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使他们的表达和交流水平逐步提高。当然,在起步阶段,教师固然要帮助学生精选话题,但随着训练活动的不断深入,也要试着放手,培养学生自己的话题意识,“问题让学生提,话让学生说”,在质疑解疑中加强训练,提高能力。对师范生的培养,更要讲求这样的示范引导。
(二)开通水渠设形式
形式要力求多样。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前提下,师范空气往往比较活跃,风采“十二”、各种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主持人大赛,都是锻炼学生“说”的好形式。
(三)活水长流设情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要害,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表达动机。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模拟社会生活实例,可以再现生活的情境,增强学生体验,促发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求索,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三、开拓路径,聚焦实践
(一)训练环节
1.普通话训练。在表达和交流训练中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否则,作为师范生,在讲话时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的地方口音,无论是对现在表达交流还是将来从教,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心理素质训练。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要在训练中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学生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知识,觉得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有些学生认为没必要,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而有些学生是不敢,害怕自己说的、想的、做的不对,被别人讥笑,或曾经受到过打击和嘲讽;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说的观点和意见别的同学都不听,得不到同学们的肯定,觉得没有意思。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发言积极性就不高,久而久之产生了畏难心理。因此,合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目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参与、发表看法、提出疑问,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不随意批评、否定发言的学生。
3.思维训练。对师范生进行表达和交流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思维对言语活动有着组织和控制作用,思维内容贫乏,言语就难以扩展。因此,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就必须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突破口,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即在交际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浅尝辄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对一个问题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即要善于捕捉对方细小信息,迅速做出恰当的科学的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即要从别人的发言中,从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中,探究出不同的观点,要标新立异,反弹琵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即无论老师、学生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见解,都要独立思考,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辨别正误。
(二)训练阵地
1.借语文教材,进行基本训练。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潜在的训练素材,培养学生创造性说话的能力。如抓住课文“空白”点的补想后说;抓住课文结尾的续想后说;抓住相关事物的联想后说等。
2.借社会实践,进行拓展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营造交际大环境的重要举措,表达和交流交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训练工作,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的训练或是几次专题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上的训练毕竟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如果能够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就能拓宽交际训练的面,增加其训练的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独立地与他人交流,言语交际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形成了交际的良性循环。
(三)训练阶梯
1.兴趣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刻板烦琐,枯燥沉闷,缺乏生气,鲜有活力,就难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只要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学生就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因此,首先要强化他们表达交流的兴趣。历史上蔺相如斥秦卫国、诸葛亮舌战群儒、邱吉尔的战前动员、周恩来的万隆发言等生动事例,都可以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把良好的口才看成是为人处世的力量,成就事业的助手。其次,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意义,使他们自觉地把锻炼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作为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之一。
2.“讲述”起步.
可以从读入手,让学生凭借中学教材,将那些情文并茂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并从正确、清晰、流利的朗读再到富有感情的读,逐步提高对读的要求。朗读虽然可以为说话打下一定的基础,但能读不一定会说。为了使学生由“读”向交际的方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讲述”训练,如复述或概述,复述是重复性叙述,是重复原文或接近原文的叙述。概述是对课文的概括性叙述,它要求舍弃课文的具体情节和次要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其基本内容。 所以,从思维方面说,它比复述更多的要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从语言方面说,它更看重组织自己的语言、运用概括性的语言。“复述”“概述”“讲故事”是“讲述”训练的主要形式,可以复述课文内容,可以讲述古今中外名人轶事,也可以介绍成语、寓言故事等。
3.实践延伸
“讲述”起步后,通过强化,逐步让学生过渡到交际。语文课堂应多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即兴作文、演讲比赛、专题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采访先进人物,了解世态百相……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口语交际的天地,让他们每学期都能上一个台阶,步步登高,拾级而上。
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
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用激励的语言,积极、宽容的态度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流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注重对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形成过程的评价,切忌鼓励合群从众,贬斥标新立异,即使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存在的问题也要用委婉的语气以建议的形式提出,让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对继续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是否有建设意义,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体现在对成功范例的引导上,尤其是对处于弱势状态的学生,应鼓励他每一次的进步。
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竞争色彩,学生都视学校是一个竞争场所,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并不合拍,语言表达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纠正学生“因为怕回答不好或回答不完整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为准备不足无话可说”的胆怯心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大勇气,大胆表达。当学生表达不出时,教师要和蔼:当学生表达不完整时,教师要扶助;当学生表达错误时,教师要友善;当学生表达出色时,教师要表扬:当学生中出现彼此嘲笑时,教师要阻止。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心理,为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
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教学预设进行,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必须随时加强调控,以积极的评价促进训练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大组汇报,教师都需要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听完之后及时地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教师要让学生聆听、判断、感悟、表达,并组织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评价,从而促使学生渐渐学会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既是指导,也是提升。
师范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者和学者共同的智慧和辛劳,热爱和坚持。作为教师,要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力量,教师是自己心中的偶像。要用高尚的言行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个有执着追求的教师。 所以,作为教者,要注重阅读,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注意观察、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留心自己的教学实践,注意积累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并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
愿学生们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中分享喜悦和成果,在自我审视、自我欣赏、自我总结中逐渐长大、逐渐成熟。相信轻松自由和谐表达之路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1]翟启明.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汪晓静 如皋 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