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镜”课堂教学评价及实施策略

2009-05-13 08:34程俊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评价课堂教学

吴 斌 程俊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唐代魏征的这段话不仅给君王带来了提醒,也给后世的我们带来了启示。课堂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该积极面对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能够更好的灵活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起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课堂教学评价一直备受关注,课堂教学评价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互结合的较为规范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成为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六镜”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和方式的一项变革和创新。

一、“六镜”课堂教学评价概念的阐释

1.“六镜”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六镜”课堂教学评价是以物理学上“六镜”的原理特征的知识作为启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创新的方法。

2.“六镜”课堂教学评价的外延

“六镜”课堂教学评价是以物理学上光学的知识作为启发对课堂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核、评定教学成效,即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目标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由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结构的构成情况,它不可能像物理测量那样直接进行,只能间接地借助物理学上六镜成像的原理以一定的量表来设计及操作,六镜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有效进行之前提。“六镜”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为了提高评价活动的效度和信度,学习评价必须以客观资料为基础,在对客观资料量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判断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及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差异,同时需分析教学成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的改进措施。

二、“六镜”课堂教学评价原理阐述

1.“六镜”成像原理简述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其优秀本质在于,它可以完全客观地反映出事物的模样,而不夹杂任何的主观色彩;全视镜的作用在于几个镜子结合使用,能够全方位,全角度的洞察和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放大镜可以使微小的物体得以成倍的清晰放大;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它能够将通过的光线汇聚成一亮点;“凹面镜”的工作原理是能够将通过的光线发散到不同的方向;而 “多棱镜”可以使一束光线折射出“七彩光”。

汽车后视镜有外后视镜(左右各一个)和内后视镜。内后视镜(也有人叫它为“中镜”):要想保证安全行驶的关键是应该三面镜子联合使用。这种现象告诉人们,镜子的配合使用可以达到最佳的理想效果,那么,引申到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汽车三面镜子的结合使用来寻求课堂教学评价最优化的途径,那就是“六镜”课堂评价。它对于如何改进课堂,在新课程下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创新性。

2.2“六镜”课堂教学评价原理示意图

三、“六镜”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是考查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课堂教学评价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六镜”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更应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1.制定“平面镜”式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像平面镜一样客观、公正、简明、准确,客观地指出教师课堂教学长处及缺点,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评价应该着眼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尊重个性差异,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唯此,教师才能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适时适地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才能更有效更好地实施教学。平面镜式的评价标准更有易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随时照镜子,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各学科的特点。

课堂教学应该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分量和深度适合课堂时间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内容上体现重点,讲解不忘重点,联系实际紧扣重点,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对难点注意分散,恰当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学习与语文的言语实践的结合,做到认知与训练的统一。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

课堂教学是否运用了得当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讲解、讲授、提问、朗读、默读、讨论、练习、竞赛等方法。注重师生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大胆质疑,积极思索。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围绕目标与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紧密配合。教学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课堂实际调控教学,科学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不确定因素。问题的设计既根据备课计划,又要根据学情和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的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

2.借助“全视镜”全面审视课堂教学内容

全视镜是针对课堂评价的内容而言的,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全面的透视,全方位的了解各门课堂的每个点,甚至每个教学细节,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准确性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避免传统教教材的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应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否得以有序进行。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应体现这一特点: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拓展其发展的空间。学生应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并且能采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的检验。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这样“举一反三”细节就像是全视镜,让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问题本身,而且能够由此及彼地进行全面的观察思考,这样学生的认知成长必定会全面而深刻。

3.用“放大镜”放大教学细节,彰显课堂人文气息

放大镜原理是可以把物体成倍的放大,涉及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主要是着眼于学生德育的培养,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的是教师对其优点进行鼓励和表扬。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利用一切机会,放大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一些语文课或许完成得并不理想,但如果对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加以分析,是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比如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到而被学生发现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引起热烈讨论。这样的细节其实比完成了教学任务要好。”[1]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培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备好课,要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教育的真谛在于能启发自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在教材中挖掘德育的材料,也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故事,要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善根,使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优化,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学生感恩心理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彰显人文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教与学的互动——给学生回答问题、提问、思考等表现的机会,这是在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让学生尊重老师,这样的“互动”不仅使师生在教学中相得益彰,而且“互动生情”。这里的“情”就是学生知识的生成,就是知识传输的快乐“跳跃”,这样的知识就会扎根于学生的脑海,教育需要这样的“互动生情”的细节,学生也更是喜欢这样的细节,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激一切关心自己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这样的教育教学细节就像是放大镜,让师生把最容易忽略的心灵感受放大,让教育教学变得更加“人文化”。

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可以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与感恩教育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或中外名人名言,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以朗诵比赛,或者写感想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结,记忆营造出“感恩”的教育氛围,以氛围来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情景,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着“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导之恩、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学生在理解中体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经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回报,学会做人。德育尤其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无限放大学生的优点所产生的动力是不可想象的、不可估计的,它和放大缺点进行角逐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是无可非议的。

4.课堂教学核心知识的“凸透镜”式聚集

凸透镜是把通过的光线聚合在一起,这个原理适用于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讲解进行评价。 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教学辅导中,作为教师,要相信我们的学生。应该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分析,尤其是在知识的难点和重点的教学中,应该有教学细节的科学而全面的设计和处理,通过书本、生产、生活、学生自身的体验等多方面,全角度地对这些教学环节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而经过“举一反三”的细节的过滤,知识一定是最牢固的。

课堂教学中的专题训练。事物是多面性、多元性的。知识生长过程是与外部相邻事物产生联系而结合生长。人类知识是第三层次的客观存在,不同的知识间有着很多联系,明白知识聚焦的道理,清楚自己要聚焦的目标,就会在日常的阅读中发现那些平时难以发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常说“带着目的去读书”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候进行专题的复习,或者是做专题练习,在这些专题教学中,教师也就是要教会学生从众多的教学材料和众多的习题中,能够透过一些表面现象去抓本质,找出其中的规律,也就是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和思考能力,培育学生的归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会学习”。这种教学思想用“透镜”原理来说,就是“凸透镜”式教学思想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课堂设计的艺术化。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由此,课堂教学不能是知识灌输的课堂,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场所。“问题设计是否创新:观察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能否不断设疑生疑,整个课堂充满问题;观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能否‘一石激起千层浪,占燃学生的思维火花。”[2]

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情感的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重视问题意识、合作探究等能力培养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练习中通过教师的示范、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商讨、互相帮助、合作学练,使发展技能和发展智力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同样可以用“透镜”对穿过其中的光线的作用,对成绩差和成绩好的、学习态度好坏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或者是个性较强的)学生进行科学性、有选择性地帮助,使学生“聚焦成才”,提升教学效率。在新课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上,同样也可以运用这样的“透镜”原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5.培养学生“凹透镜”式发散思维

凹透镜的原理在于把通过的光线发散出去,优质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课堂,新课改中新理念在不断创新,教师要善于发挥和积极利用“凹面镜”的工作原理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具体地说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会或者是引导学生“举一隅以三隅反”。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其解法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方法也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发散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法。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圈,充分发挥想象力,经不同的途径、方向,以新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出多种设想、答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寻求多个答案其实质:从一到多。犹如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光线一样,洒水壶式的思维方式。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景之间的差别和冲突,引起学生好奇和惊愕,引起他们的注意、关心和探索行为。巧设悬念来刺激思维,丰富想象,都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发挥出最大努力,学有所得,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体验,并在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6.实施“多棱镜”式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多棱镜的原理给教师的启示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的多种多样和灵活应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和学生发展的全面化。课堂教学终结时,应该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就如多棱镜一样折射出整堂语文课的七彩光芒。

课堂评价语言的创新。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要创新求变。 首先,教师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要机智多变,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真正展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光芒,其实就是运用的“多棱镜”的原理来发扬学生的积极面和开挖学生的潜能,让教育的透镜全方位地折射出教材(知识),展示知识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收获,使不同的学生从中收获着不同的喜悦和长进,从而都能够得到发展。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化,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优秀的课改课堂,应该让学习的书本知识在教师“多棱镜”的折射下发出不同学生个体的“七彩光芒”,绚丽无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跳出书本看书本,走出知识学知识长能力的过程,让教学双方能够跳出教案教“知识”学“生活”,要让学生带着知识进入生活,进入知识的五光十色的殿堂。

四、结论

“‘强化主体发展,落实课标要求,体现学科特色是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强化激励,多元参与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及时评价的新特点。”[3]“六镜”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利用六镜原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革新,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从课程设计的变化、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主要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为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把评价同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告诉人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必将起到应有的导航、护航作用。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如果能够将生活中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充分利用“六镜式”课堂教学评价,使得课堂教学更充分发挥其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创新的欲望,对真正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注释:

[1]莫松飞.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J].聚焦新课程,2008,(7).

[2]夏玲.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J].商业文化·科教纵横,2008,(1).

[3]姜菽华.语文课堂中进行及时评价的教学尝试[J].语文天地,2007,(3).

(吴斌 程俊花 温州大学 325035)

猜你喜欢
思维评价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