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剑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那么,学生一旦积累了自己的材料,拥有了独特感受以后,又该如何为他们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他们在习作的蓝天自由翱翔呢?
一、指导选择个性化的材料
观照目前的作文教学,我们会发现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学生选择材料时的从众现象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他们常常不由自主地认同学生选材上的从众做法,情不自禁地容忍学生选材上的从众惰性。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地拒绝探索与辨伪,放弃思考与求异,作文时总是顺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奔跑。
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应该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这样的启示: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去寻找自己的写作内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提高预见性,在布置一个题目之前,应该做这样的思考:学生会写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他们容易疏漏的?哪些内容是他们容易雷同的?并就此想出一些因势利导的策略,指导学生选出个性十足的作文材料。
出示《我的一位老师》这个题后,全班40人就有30人写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这位王老师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常常是带着病坚持上课。评讲课上,经过语文老师因学就教的指点,学生豁然开朗,思维之花竞相开放。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亮出自己的独家选材:
——我写教体育的魏老师。我是班里的体育课代表,每次课前课后跟着魏老师转,向他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写蒋校长。我妈妈是副校长,中午吃饭时,我总是到校长室去,常吃些蒋校长炒的小菜,听她说些有趣的故事。
——我要写家庭辅导老师韩叔叔。去年,爸爸给我买了把二胡。谁来教呢?爸爸从文化站请来韩叔叔。每周日上午,我都准时到韩叔叔家去。
——我要写外公。外公年近80,退休教师,他说:“老了,不上班了,我那小外孙不错,带他吧。”
……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经验”。这些有关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论述,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贯彻执行。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像上述语文老师那样,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思维窗口开得大些,千方百计开拓学生的材路,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
二、引导抒写个性化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写作心理研究指出:感受,就是接触了现实生活受到影响而引起的心理反应。生活中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感觉,不同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感觉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欢悦、喜爱、紧张、害怕等等。心理反应与感觉的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感觉不断积累,产生强烈的感受,感受的反复冲击,会引起激动的情绪。情绪常充满变化曲折而表现得比较复杂,所以需要进行梳理,理出感情发展,捕捉感受变化。这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十分容易的。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梳理并理出自己感情的发展,捕捉自己感受的变化?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有着各种各样不同感受的事,有位同学对打针这件事有很深的感受,他对打针的感受是害怕、紧张。你能想象出打针是什么滋味吗?那个同学就很清楚具体地表达了自己是怎么害怕、怎么紧张的,他是怎样表达的呢,想听听吗?今天我们先不急着听他的表达,先看看当时的情境,看看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产生紧张、害怕的感受的?打过针的同学可以再次跟随这位同学回顾自己打针时的情景和感受。(播放无声录像,引导学生进入“打针情境”,心理换位,推测想象,揣摩感受):现在你就是这个打针的同学了,走在去打针的路上你会怎么想?进了医院看见医生,你又会有哪些想法、哪些感受?当医生拿着注射器走向你时,你又怎么想?注意,现在你就是他了。
(生推测想象打针的感受:或点头称是,沉浸于自己打针的感受中;或善意地微笑,笑录像中的孩子那么害怕打针;或护着自己的屁股,脸上显出害怕的神情……)
师:想听听这位同学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亲身感受吗?(录像声话同步播放)请大家边看边听边思考:听了这位同学对打针时感受的叙述,他的那种紧张、害怕你们能体会到吗?他在打针前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的?打针时那种害怕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怕成什么样?打针后呢?又是怎么想的?
生1:他在和妈妈去医院的路上就很紧张了,进了医院的大门,他更加心惊胆颤,恨不得往回跑。
生2:当他看见为自己打针的是个年轻医生时,就在心里暗暗叫苦:这么年轻的医生,也能给人打针?医生拿着注射器走向他时,他吓得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
生3:当医生安慰他时,他心想:你别把我当傻瓜,不用说打针,就是看了也觉得恐怖。我才不上当呢?……
师(小结):是啊,这位同学抓住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心的想法,就把对打针的感受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了,真好!我们有的同学也打过针,感受还跟他不一样,只要你能清楚地表达你的感受,同样行!
作文在实质上就是作者从自己头脑的储备中提取信息,形成内部言语,然后加工整理,把它输出形成外部言语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小学生作文是小学生已经认识了的事物,是自己以往的见闻和感受。按理说,小学生头脑里贮存的信息(见闻、感受)虽然比成人少、比成人幼稚,但用这些信息习作还是足够的。然而,不少小学生不善于回忆、选择、表达头脑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到作文时就为内容而头疼发怵了。学生缺少这些能力,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去解决它。
这位老师让学生进入情境,心理换位,通过观察回忆,推测想象,经历了“打针”时紧张害怕的感受的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观察所得的感(知)觉不断积累,产生了仿真“打针”的心理反应。当学生带着这种种“感受”和阅读范文的欲望,认真学习范文《打针》时,就不仅能“将心比心”地真切体会到“小作者”打针的感受是什么,怎么产生的,而且能从中领悟到如何把自己的感受梳理清楚,表达清楚。
写作心理研究指出,感受生活总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为各人的个性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样。正因为每一个人对现实生活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会写出千变万化的各具特色的文章。即使同一生活事件,因为各人的感受不同,写出的文章也不会一
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