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对新中间阶层文化的建构

2009-05-13 08:10马海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构建

马海丽 张 磊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现代化的发展,新中间阶层已经形成并将进一步壮大。大众文化为新中间阶层成员的社会化提供了各种参考模型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一个虚拟现实,这无疑会对正处于形成中的新中间阶层文化观念产生影响,目前较为凸显的主要体现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民主化两个方面。

关键词:大众文化 新中间阶层 构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港台的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剧等为标志的大众文化就拉开了中国大陆大众文化发展的序幕。此后,大众文化迅猛发展:在港台的大众文化仍然大规模涌入的同时,大陆本土的大众文化也迅速走向成熟,从初期对港台大众文化生硬的模仿,转向立足于本土语境的创造;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西方的大众文化的产品也铺天盖地涌入国门,从好莱坞影片到电视剧,从流行歌曲到通俗小说,应有尽有、不一而足。简言之,大众文化不仅已经渗入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的文化观念。

大众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及本质

大众文化,顾名思义即大众传播媒介所呈现的一切文化产品或讯息内容,或有学者称其为“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或精英文化不同,与民俗文化也有差异。简言之,大众文化是介于高级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它的产生依赖于两大前提:第一,城市的出现。城市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变迁的产物,在欧洲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商业化的加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开始迅速发展,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工业化以后的城市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社会先进思想的集散地。第二,现代化的科技传播手段。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播方式也由古代的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进入电子信息传播的时代。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文化通过声音和图像的组合方式,并以时间的同步性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有利于文化接受上的平等性和广泛性。

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所产生的并与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具有以下特性: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现象,它是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时髦、流动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大众文化作为和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同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市场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相互交汇的地方。整个文化的变革,特别是新生活方式的出现之所以成为可能,不但因为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因为社会结构本身也有所改变”。

大众文化对新中间阶层文化的建构

(一)新中间阶层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迁,由过去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逐渐转变分化成现在多元化的社会分层结构,这其中一个最引人瞩目的变化就是中间阶层的兴起。2004年中国社科院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报告中指出,目前中间阶层大概占中国总人口比例的15%-18%,而且专家认为在人均GDP超出12500元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这个比例还会放大,例如北京2001年社会中间阶层所占比例就约为36%。

而所谓新中间阶层,陆学艺等认为是指包括拥有一定私人生产资料的自雇者(如个体户)和中小雇主(如中小私营企业主)群体。其间的主体是指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消费能力及相应的闲暇生活质量,以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公共事务形成权威评价,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分层群体,即新中间阶层。新中间阶层的基本特征是:年龄比较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新的专业知识,懂外语,会电脑,大多就职于三资企业、新兴行业等。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新中间阶层必将成长为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作为新兴的阶层,新中间阶层的文化观念正处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建构中。

(二)大众文化对新中间阶层文化的建构途径

社会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着一个学习外在事物以适应外在环境的社会化过程。这个社会化过程使个体逐渐获得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语言、交往、道德、饮食、劳作等方面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规定着个体文化认同的差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大众传媒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增强,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中提出,现代传媒的首要文化功能,就是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虽然在形式上,媒体只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中的一部分,但在信息社会中,人们都是通过对信息的知晓来消除对周围环境理解上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安全感与行动的正确方向。所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载体—媒体,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大众通过传媒构建的知识和影像来认知世界,体味他们经历过或者未曾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媒体作为人类感知的延伸,拓展了经验、知识和感受的广度与深度。在日渐整合社会感知的过程中,大众经验不可避免地被大众传媒“类型化”了,这些被类型化的经验同时也在逐渐影响着构建世界的规则。

不仅如此,大众传媒还能够构建虚拟现实,通过与真实现实的差异来实现文化的差异性认同。在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就意味着连续不断的信息流,社会中的人长期接触并依据这一信息流与外界发生联系。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大众传媒所报道的事实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报道角度与方式都不是对事实的全面反映。大众传媒并不是平等地对待每个事实,在客观世界发生的无数个事实中,它对某些事实的兴趣超出了另外一些事实。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大众传媒对信息会进行选择性还原,决定哪些事实被选择、被接受、被强调、被解释,并通过设置议题将某些事实凸显出来,使其显得更重要,从而引起受众的注意,进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甚至在经过组接、切换之后呈现出来的现实可能走向与事实相项背的一面,这就是大众传媒提供的虚拟现实。对传媒极具洞察力的李普曼曾经深刻地指出了传媒提供的事件和实际发生了的事实之间的重大区别:因为人们有绝少的机会直接经历或观察重大事件的发生,所以受众所依赖的事实实际上是传媒提供的经过修饰的事件,他们接触的事实是经过传媒特殊设置的虚拟现实,是由文字、光线以及声波等构成的一种现象。这类形象受制于客观因素,它们反映事实的同时,在传媒所受限制的情况下对事实进行了一种意译,于是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一种拟象。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间阶层”就成为传媒表达体系中的关键词之一。而传媒语境中的“中间阶层”主要指的是新中间阶层。该阶层的生活方式频频被构筑为传播内容的重要议题。自称“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新周刊》于2001年11月的第118期上,以“忽然中产”作为封面专题,开始了对“中产”的关注,之后,又分别在多期刊物上对新阶层做了报道。仅《新周刊》杂志的封面就有许多与此相关,如2002年1月第122期的“阶层之谜”、第126期“向知道分子致敬”、第137期“2002生活方式创意榜”、第140期“和新生活一起兜风去”、第144期“中国:一个新兴阶层的诞生”等等。不独《新周刊》一家如此,其他一些杂志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外滩画报》、《中国新闻周刊》等也已将与“新中间阶层”这一群体生活有关的内容纳入自己反映的重要范畴,以各不相同的命名做过报道。此时的新中间阶层已远远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了,它是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财经理念。媒体上的新中间阶层 “优雅、智慧、收入丰厚;他们着眼未来、创造财富;因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他们追求文化品味和生活品质,物质生活上即使不是异常阔绰也是生活优裕”。

新中间阶层文化的特征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构建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性别化的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北美的中国性别史和城市大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