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09-05-13 08:09张学清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统计图读图答题

张学清

高考试题的考查目标是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往往表现出强调“问题立意”为主。地理高考侧重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专题复习的重点应以梳理知识,提高能力为中心,整理系统,概括知识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归纳特征,着重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规律和原理,提高解题正确率。

一、现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应用能力。考试中表现为答题要点不全,思维混乱,条理不清。

2、审题不严密,不仔细。

3、答题不简洁,语言不准确。

4、读图能力欠缺,特别是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较低的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5、分析地理事物,总结提取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低。

6、基础知识不牢,基本概念不清。

二、专题复习的任务:

强调知识体系,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以梳理知识,提高能力为中心,着重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调主干知识,重视原理和规律,突出重点 :

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核心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我校的地理学科知识树,帮助学生建立整个高中地理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知识链条。譬如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复习中,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运动部分可以组成知识树,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规律、地理意义。从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关注的重点。教学中,遵循的原则是讲透原理和规律,通过课本的基础图(夏至、冬至、二分日、),使学生清晰明了地球运动规律,另外,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明白图形转化,能够达到图形复原,从而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上让同学展示思路,通过近几年时间计算类高考题的解读,提升学生思维层次,使学生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化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能力。一定要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是只重表象,一些资料上,就地理原理的记忆,虽提供了很多形象或简便的记忆方法,有些方法只能有助于机械记忆,无益于对地理原理或规律本质的认识。例如在讲到洋流中低纬环流圈的“北顺南逆”运动规律,如果没有同洋流成因一起理解后记忆,就很容易造成混乱。而人文地理部分,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在完善人文地理知识树的基础上,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后,不难用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具备这种相类似区位的地方:如美国、澳大利亚等。

三、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地图等等。因此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1、区域地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考查区域时主要以载体地图形式出现。对于中国来讲,应抓住四条纬线:北回归线、北纬三十度、四十度、五十度;经度时从东经七十三度到一百三十度,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地区应该了解。对世界来讲,纬线有:0度、30度、60度、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线从0度开始,每隔30度逐一了解(西经20度、东经160度),注重地理位置的相对关系。

2、日照图,关键掌握最基本的两种图,即极点俯视图或赤道侧视图,观察在这两类图上,经纬线、晨昏线、昼夜半球的位置、形状及相互关系,提炼有用信息,即可解决时间和太阳高度计算、昼夜长短、季节判断等问题。

3、统计图,包括柱状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三角形统计图等。通过观察图的形状、数值、比例等特征,总结地理事物间关系或地理演变规律。

4、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这类图用于反映同一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形状或走向描述及成因分析,考查数值计算,图形绘制能力等。

指导学生读图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从图中提取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并联系相关地理知识推理判断。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要认真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如最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必须在图廊范围内,分清该图的比例尺,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由等高线的稀密、弯曲方向确定坡度的陡缓、坡面的类型,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我们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强化训练,纠错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专题复习侧重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为此我们做到了:

1、精选试题。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学情,取我所需,为我所用的资料来源于历届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高考试题,典型性、技巧性好,切入点和命题思路有一定新意,是练习题之首选;模拟试题结合最新热点、焦点,难易适中,有一定层次和梯度,情境设

置新颖、针对性强的综合试题应重点选编加工。

2、精练有效。训练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养成表述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习惯,训练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练的质量。每周一次的限时,以考试形式出现,给出学生成绩,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要求。

3、精心讲评,做好一天一。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不足,及时订正,要突出练习的二次批改。讲评要“画龙点睛”,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讲评,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运用,对于开放性试题的讲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师生互评,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练习、批改、讲评的及时性,加上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4、错题重组,知识再现,针对学生在答题的规范性上较差,导致失分较多,复习中指导进行学生规范性答题,明确要求,强化训练,同时通过典型题和易错题再现,再反复要求加以巩固,从而提升学生能力,一定程度上说,学生是因为不熟练才出错,所以重点攻克中低档题目。

另外在读图题中,教师要训练最准确、最完整、最简洁、有理有据、多角度、多方位、科学简洁的表述。通过复习,使学生达到对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下笔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

五、掌握技巧,科学指导:

很多学生做题时,明明已理解题意也知道答案,但在表述时常常词不达意,没有条理,丢三拉四,答题随意性强,不善于联系所学原理、规律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等问题。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我校的综合题解题方法——公式代入法。通过典型题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步入手:①审题:找关键词(概念要清楚),充分利用资料 ②问什么答什么 ③区域定位:明确位置 ④学会叙述:关键词(得分点)要有 , 简明到位。总之,二卷答题能够公式化,思路清晰明确,答案逐渐规范,全面,学会应用地理术语,对于提高二卷成绩有很大帮助。

总之,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科主干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题目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以图为本)的完善,使学生形成精练多思的学习习惯,对提升地理成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统计图读图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邀你来答题
读图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