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语文学习的根本是阅读。刘国正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作文中学习作文,从说话中学习说话。”这是我们国家现当代几位语文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内容之一,这些思想就体现着“实践性很强”这一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
一、倡导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决定
(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
有人说“重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重讲”才是现代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课堂上不让学生好好读书,课外无法让学生好好读书。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获。可见,不解决好读的问题,语文教学永远走不出“满堂灌”的困境。
(二)从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来看
语文学习的最根本实践就是读书,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直接接触语言材料,才能逐渐体会,进而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三)从语文学科实用性的角度来看
其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阅读是提高写作的关键。其二“阅读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海洋,培养对书籍的酷爱。
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以读为本”?
(一)泛读
所谓泛读,就是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新课标要求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规定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5万字,高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50万字。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落实好新教材中的“名著阅读”环节,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二)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在泛读的基础上,挑选课文中描写最精采的段落或世界名著去重点读因为,只有精读才能挖掘文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揭示文章主旨,才能领悟人生哲理。要做到精读,其一,要培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其二,要多实践多读书;其三,要多积累多分辨。
(三)诵读
我国历代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德,是大家所熟知的,“读书之声满天地”是对这一风气的生动描写。远在欧洲;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和舌头去练习,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叶圣陶先生也说:“原来图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声音形成一种交响,其主题就是诵读。诵读能形成语感,诵读能积累材料,在背上下过功夫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冰山就会化作知识和智慧的长河,使人终生受益。以 “诵读”活动为主的系列创新课型由教读课,析读课,品读课,研读课,辩读课,说读课,写读课,听读课,想读课,演读课,理读课,练读课,背读课,联读课,比读课等多种课型组成:1)教读课———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训练学生朗读的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2)析读课———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3)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4)研读课———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这样朗读;5)辩读课———在辩析中朗读,主要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6)理读课———在朗读训练中进行语文板块的积累指导;7)练读课———既进行朗读训练,也进行有关字词句段的练习;8)评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9)说读课———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10)写读课———朗读中学写,写中有朗读;11)听读课———重点突出配乐诵读;12)背读课———导学生读好,背好课文;13)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14)想读课———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训练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15)助读课———让学生在有关教学资料的帮助下学习朗读,进行阅读;16)联读课———也叫“扩读课”,就是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17)比读课———将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以上的课型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外,品味语言重陶情感,培养思维。
(四)体验阅读
阅读教学必须先读后教,要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仔细琢磨作品语言,品出语言味儿来。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阅读兴趣。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全面落实广泛阅读、重点精读、重视诵读、体验阅读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以读为本”这四层内涵,缺一不可。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基础问题,未来发展趋势问题,为语文课程带来一种结构性的整体改革。
总之,“读书化智”是古人的遗训,“读书乃学习之母”是今人的共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课内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养成读书习惯,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莫不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背景有关,莫不是在小时候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相反地,在学校厌书厌学的人,走向社会后极易染上其他恶习,轻者一生平庸无为,重者则危害公众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