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中,叶芝爱的“替代性满足”

2009-05-13 06:00张丹丹
群文天地 2009年21期
关键词:替代性叶芝诗人

张 莉 张丹丹 王 谦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诗人与作家的创作是通过其作品“在空中建筑城堡”,从而使其被现实抑制的欲望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是经典的弗洛伊德主义诗人,贯穿他一生的是铭心刻骨的爱欲与激情,以及这种情欲找不到归宿而最终转化为高贵、典丽、神秘的诗歌和戏剧。他的文学成就中,剧本的比重显然不及诗歌。本文以其诗歌为例,论其体现在诗歌中的“替代性满足”。

一、诗人创作与“替代性满足”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性压抑后升华的结果。性是人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它的力量如此强大,像洪水一样,一旦受阻,一定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男女相见,如果彼此产生了性的吸引,但又不可能立刻满足,于是有了缠绵悱恻的爱情;如果爱情遇到了某种阻力,在一些有天赋的人那里,就转变为文艺作品来抒发。只要有男女的存在,性欲的渴望是难免的,因此诗歌永远不会消亡。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有漂亮女人存在,就永远有诗歌存在!在天才的诗人手里,现实中的痛苦在其作品中找到“替代性满足”,从而化为悠长隽永、耐人寻味的诗章。

二、叶芝的天才与激情

叶芝是天才的诗人,他在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位对现代诗歌具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在1889年遇见女演员、爱尔兰独立运动战士茅德·岗(Maud Gonne),并爱上她。他曾多次向她求婚,但均遭拒绝,但他终生爱慕着她,为她写了许多诗。

叶芝在《自传》中深情回忆他与茅德·岗的第一次见面:“那是我二十三岁那年,我从来都没有想到会在一个活着的女人身上看到这样超凡绝伦的美。这样的美属于名画,属于诗,属于某个过去的时代。”此后,终其一生,叶芝的生命历程就是向茅德·岗马拉松式的求婚过程。而茅德·岗对叶芝“非同凡俗”的回报便是两个字:拒绝。这场兼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千古艳遇导致世俗叶芝的失败和诗人叶芝的辉煌:《当你老了》、《塔楼》、《白鸟》、《和解》、《那书本去的地方》……都是叶芝为茅德·岗写下的名篇。叶芝在诗中把茅德·岗比作玫瑰、天鹅、女神和海伦。

当然,威廉·叶芝的欲望对象并非仅仅是“高贵、纯净如火焰”的肉身与灵魂合二为一的茅德·岗。叶芝的幻想城堡包含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神学体系,其间有叶芝早年精心研究过的神秘学:唯灵论、巫术、玄学和神话。还有爱尔兰地方风俗文化与历史人物,以及英格兰贵族色彩的唯心史观,包括茅德·岗这样争取着爱尔兰独立的时代英雄。这一切构成了叶芝梦想中的美神——“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光彩夺目,仿佛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为了追求并占有这一遥遥在目却永难企及的美的背影,诗人把他的爱恋激隋、无果哀怨以及爱怨交错的张力倾泄在他的诗歌之中,实现了诗人的《梦幻》引言中所定的期望:“建立一个思想体系,使所有自己创作或创作的作品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终身不肯下嫁的茅德·岗为叶芝提供创作素材与激情,妩媚典雅的奥莉维亚·莎士比亚夫人与叶芝的激情澎湃的性爱则给叶芝带来了心灵的抚摸与温馨,而稍后出现在叶芝生活中的贵族格雷高里夫人则为叶芝创造了生活保障与上流社会交往的可能。尤其是后者,叶芝曾满怀感激地说过:“对于我,她是母亲、姐妹、兄弟、朋友,没有她我就无法认识这个世界——她为我动摇的思想带来了一种坚定的高尚性。”因此,叶芝是一个在艺术中为自己心中的块垒寻求“替代性满足”的弗洛伊德主义诗人。正如翻译家裘小龙所论:“在英语写作的现代诗人中,叶芝大约是从他个人富有戏剧性的经历中挖掘得最多、最成功的一个。”

叶芝晚年收到茅德·岗的信说,“世界最终会因为她没有嫁给”叶芝“而感谢她”。世界感谢世俗的叶芝和他的爱情!

三、叶芝灵魂诗歌中“替代性满足”

在形而下的世俗生活中,叶芝苦恋茅德·岗而终身未果;在形而上的灵魂生活中,叶芝渴望建立独到的“神秘思想体系”却至死“担心写不好最后一首诗”。因此,一种长期以来被压抑和埋藏在叶芝潜意识深处的原发性需求,积淀成一种欲罢不能欲说不便的苦恼与凄楚。这种苦恼与凄楚的升华和结晶,就是他的诗歌。可以说,叶芝的所有诗歌都是他肉身与灵魂的“无意识愿望的假想的满足”(弗洛伊德)。这种灵肉分裂的探寻与逃亡,绝对隐秘,纯个人化,极其具体,不吐不快,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如何升华、如何满足?漫长的探索与冥想中,叶芝通过巫术、哲学、民俗人类学和个人心理能量之间文化的开掘,创造了理性象征与浪漫抒情水乳交融合二为一的完美诗歌庄园。

叶芝抒情诗全集中共有十二本诗集,包括374首诗,本文以叶芝早期、中期到晚期代表诗为例,分析叶芝在诗歌中所寻求的“替代性满足”。

早年作品《茵纳斯弗利岛》中,叶芝身处伦敦闹市,偶然听到清脆的泉水声,有感而发。他直抒胸臆地道出了要离开这个“充满了痛苦”的世界去过隐居生活的愿望。语言清丽,情感忧郁、恬淡,对茵纳斯弗利岛景色的描写是一种白描法,没有加以主观色彩的渲染。虽说茵纳斯弗利只是爱尔兰的一个小岛,叶芝是把它作为隐居乐地的象征的,表现了叶芝要远离污浊的现实,到纯真的天地去,用美好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动隋的诗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表现出对纯真境界的追求。

《当你老了》写于1893年,此时诗人已疯狂地追求茅德·岗六年了。六年来诗人的痴心得不到任何回报,“仿佛是奉献给了帽商橱窗里的模特儿”。六年来,茅德·岗谋取爱尔兰独立的事业虽然不完全符合叶芝的口味,但她为事业坚定执着的努力所散发的英雄气概又加深了叶芝“转辗反侧求之不得”的生命煎熬。为了感动茅德·岗那颗“冷漠的心”,叶芝写下了这首杰作。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甜蜜的柔情,甚至听不到半句爱的誓言。诗人用略带悲哀的语调,诉说着不可挽回的爱情。“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苇间风》由80首诗歌组成,收录从叶芝1889年到1939年精选诗歌。《情人讲起他心中的玫瑰》把“那些丑陋畸形的事物”与她那“在我心灵深处绽开玫瑰花”的形象形成对比。《空幻新郎》和《流浪的安古斯之歌》两首诗说明,无论是新娘还是美好的想象,珍物的失落总会得到弥补,在两首诗的结尾,叙述者都陷入无尽的探寻之中。诗歌中的求索体现诗人生活中的无意识、无望的探寻。

《塔楼》是叶芝1928年出版的诗集,其中的《驶向拜占廷》体现了探寻与逃亡的精神主题。拜占廷是一个象征,一个理想天国,一个理性主义“人类诗意栖居”的灵性之地。到了晚年'由于对茅德·岗疲惫不堪而又欲罢不能的追求,无奈的叶芝此时较多地让思想盘旋在抽象的、神秘的、甚至于有些畸形的想象领域之中。本诗所呈现出的中年与老年、现实与彼岸、人生与艺术等问题,就是令叶芝既苦恼不堪又心

醉神迷的梦魇般问题。

《那丧失的东西》是一首有关茅德·岗情结的诗。茅德·岗既是“丧失的东西”,又是“赢得的东西”。叶芝用来填补终身苦恋的方式是“歌唱”,以歌唱塑造对方,以歌唱拥有对方,以歌唱升华对方:“我歌唱那丧失的东西而惧怕那赢得的东西”。一方面,现实的叶芝因为终身渴望的“丧失”,只能在柏拉图的世界中虚拟性地完成他的“赢得”;另一方面,诗人又对一旦兑现了现实的“赢得”充满恐惧号忧虑。因为这种“赢得”恰恰构成了另一种“丧失”,而后者的丧失对一个诗人来说是生命活力与原创生机的枯萎。于是,诗人只能沉溺在这种得到与丧失的拉锯战中:“我行走在一场重新再打一遍的战役中”,想象的凯旋与现实的惨败,肉欲的绝望与灵魂的神往,在叶芝内心激烈斗争。“行走”其中,苦恋成疾,沧海桑田,蚌病成珠。“重新”与“再”两个重复副词,把诗人沉溺于灵肉分裂而乐此不疲的自娱性满足写得极为强烈、传神、意味深长。

《我的书本去的地方》是叶芝晚年的作品。由于世俗生活的失败,特别是由于对茅德·岗的爱情的绝望与哀怨,叶芝陷入了一种对自己的能力与信念的怀疑之中。叶芝是一个近乎顽固乃至偏执的人,茅德·岗情结的无法了却,逼得诗人不得不把茅德·岗以及一切梦寐以求的事物都神圣化、美学化。对爱情、诗歌、艺术和神秘的美,诗人都满怀敬畏,生怕不能做得最好,不能抵达完美。惶惑、困顿和狂热、坚信不疑交织在一起,成为肉身日趋衰老与心灵渴望永生的晚年叶芝心态的极其复杂、极其混沌的背景音乐。对神秘主义的永恒时空的追求夹杂着宗教、巫术、哲学、民俗、历史循环、人类本能的大杂烩“幻像”。表面上看是个很浪漫主义的句子,软弱,太直接,有肤浅之嫌,但后两句诗“宕开一笔”,把诗境拓开到一个辽阔的时空之中:远方,河水正在流淌/乌云密布/或是灿烂星光。

“乌云密布”与“灿烂星光”,是叶芝心灵矛盾重重的写照。叶芝整整一生都浸淫在这种神秘、暧昧与背反之中,诗人乐此而不疲,果决、无奈而又充满惘然。

《也许是歌词和其他》写于1932年,《疯简妮》组诗渲染了性冲动和性行为。叙述者“疯简妮”反驳了主教狭隘保守的观点。在《疯简妮与主教的谈话》中,主教鼓励她去“居住在天堂的大厦/而不是在那些腌臜的猪圈”。而“疯简妮”如“自我”一样,却乞求~种统一,因为“美也需要丑”。她设想出另一种幻景,使对立面和解来达到存在的统一:

爱情却筑起它的殿堂

在排污泄浊之境;啥也不会独立或完整,

除非已开缝裂纹。

这个幻景打败了主教。

综上所述,叶芝从其早年的唯美主义诗风代表作《茵纳斯弗利岛》到其创造的顶峰《塔楼》直至生命的最后《疯简妮》,其诗歌一以贯之的是茅德·岗情结与神秘主义走向。他从个人的生活中取材,抒发爱情的苦恋、创作的苦闷、政治的无奈等。“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被艾略特称为“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诗人”。

另外,叶芝的诗歌创作理论见解独特。他认为诗人在抒写和表现美时应处于疑惑不定的心理状态,进入亲身体验的忘形情境。只有通过虔诚的信仰和对痛苦的切身体会,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诗篇;而处于清醒状态的诗人则难以写出优美的诗歌。创作的冲动来自于孤独中的冥想。他主张诗人应在孤寂中从事创作。他的一生实践了他的理论,在孤寂中从诗里中寻找“替代性的满足”。

(作者简介:张莉(1965—)女,汉,河北省保定市人,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教授,英美文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诗歌鉴赏、美国少数族裔小说研究等。

张丹丹(1982—)女,汉,河北省衡水人,华北电力大学英美文学在读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基础英语教学等。

王谦(1980—)男,汉,河北省徐水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基础部大学英语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基础英语教学等。)

猜你喜欢
替代性叶芝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替代工会职能的可行性研究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
当你老了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