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间艺苑撷英

2009-05-13 06:00
群文天地 2009年21期
关键词:曲牌快板西宁

石 永

八支新编眉户戏唱腔曲是怎样产生的

从1983年起青海眉户戏唱腔体系中,迎来了八支新编曲牌,它们是“花音剪靛花”、“花音银扭丝”、“花音东调”、“花音琵琶”、“新催字”、“慢连相”、“花音五更”、“宾白调”等(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青海卷》330页、332页、333页;《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408页、415页、436页、440页)。这些曲牌一经出现,就在省、地、县各级眉户戏讲习班中首先推广使用。它们以清新、明快、活泼和愉悦的感情色彩,成为曲牌家族中崭新的成员,受到演员和观众的喜爱。它们的出现不但丰富了眉户戏的唱腔曲牌体系,而且增强了剧中人物性格的刻划和情绪对比,在表现剧情人物感情特征上增色不少。在提高眉户戏的整体表演艺术水平上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艺术实践,这些艺术之花长期盛开在眉户戏苑内,时至今日在各县民间眉户剧团中普遍使用,大有胜过某些传统曲牌之趋势。

那么这些新编唱腔曲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1983年3月,青海省群众艺术馆计划举办一期全省性的眉户戏讲习会,为了保证讲习会的质量,在讲习会之前举办了一期时间不长的调查研究会,它的任务是为“全省首届眉户戏讲习会”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参加研究会的人员除了省馆戏曲辅导干部外,还抽调了部分县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参加。具体工作任务是:

1、整理和编印讲习会所用音乐教材。

2、为讲习会排练演出的眉户戏剧目做好音乐设计,写好全部曲谱。

3、编写并刊印眉户戏板头击乐和前奏、行弦、过场音乐等。

4、确定唱腔及击乐教学人员,写好教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所有声腔击乐和弦乐的教材是在湟中、化隆两县眉户戏讲习班编印的《青海眉户音乐》的基础上做了必要的修订、补充、编印而成,尤其增加唱、念、做、打等形体动作基本功教材,补充了新编唱腔曲牌和板头击乐、前奏过门和过场行弦。这是青海眉户音乐中曲牌比较完整、齐全、内容丰富的一个版本。

讲习会实验演出的剧本共有3个:

1、新编眉户现代戏《冤家亲》,石永作音乐设计。

2、传统折子戏《杀狗》,马兆录承担音乐设计。

3、传统折子戏《三对面》,李锦辉作音乐设计。

在编印教材和作剧目音乐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那些传统的唱腔曲牌在表达戏剧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的刻划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和制约。那些传统的唱腔曲牌中,威武刚毅的“岗调”、悲愤泣下的“菊悲”,节奏鲜明又具数板效果的“紧赋”,催人泪下的“长城”,欢快活泼的“采花”,凄苦深沉的“落雁”,还有那些叙事、抒情皆佳的“西京”、“银扭丝”等,整体曲牌的调性、结构、功能以及技巧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群文干部来说是了如指掌的。悲切多于欢快,深沉细腻多于阳刚粗犷。在具体运用时,存在着某些无形的限制,影响着情感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宣泄,不那么信手拈来,更不会得心应手。难隆有人说眉户儿太软,唱不了大戏,演不了大净。有些眉户剧团想改唱秦腔。针对眉户曲牌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于是就有了创编新的曲牌、丰富眉户戏的艺术表现功力、提高眉户戏艺术水平的想法,创新的念头浮上了业务人员的脑际。几个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发展性的工作,于是立即行动,创编新的曲牌。

参与创编曲牌的业务干部有:省馆戏曲辅导干部马兆录、刘毓芩、祁玉岚,湟中县文化馆石永,化隆县文化馆李锦辉、王绳忠等六人。

创编新曲牌的方法是这样的,先选出若干常用的传统曲牌,写出曲谱,由几个人再吟唱新的曲牌旋律,由石永、李锦辉执笔,写出曲谱草稿,几经吟唱,几经谱写,几经修改,并取得一致意见,最后定稿,一支新的曲牌就产生了。

吟唱和谱写的原则是:在原传统曲牌旋律的基础上创编相对应的不同感情色彩的曲牌,形成情绪明显迥异的新陷牌。具体原则是:

1、保持原调性和结构不变,调整或改变色彩音。

2、改变音阶,调整或适当使用偏音,乐句尾音不变,以保持调式稳定,而曲调情绪彻底改变。

3、适当调整节奏、音高,或加花,使之节奏有所不同,情感有别。

新的曲牌编写完后填上新的唱词,再找几位学员前来试唱,如有不妥之处,再修改,再试唱,一直到演唱流畅、顺口,达到满意为止。

八支曲牌的编写只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原想再多写几支,但因工作繁忙而拖下来了,结果就只有此八支问世。

新曲牌在实验演出的剧目《冤家亲》、《杀狗》和《三对面》中引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学员们带回自己的剧团,不但在眉户戏中广泛应用,而且在越弦演唱中普遍使用。这些曲牌的问世和使用,对青海眉户戏和越弦演唱起到了不可否认的发展和提高的里程碑的作用。

快板贤孝创立的前前后后

创立前的曲艺概况

岁月峥嵘,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一轮甲子悄然逝去。往昔黑发少年已成白头老翁。脑海中激情年代生活的瞬间、变革岁月精美的亮点像电影蒙太奇一样,一幕幕闪跃而过,令人振奋,让人自新,激情涌动,大有返老还童之感,引发无穷的遐思……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那一幅幅精美的生活画面映入脑海,挥之不去。

哦!那是河州籍艺人,身背三弦,手操板胡,在西宁街头高歌河州贤孝。那富有特殊韵味的河州方言吟唱出叙事性极强的旋律,众人围听,成为西宁街头的闪亮景观。他便是闻名遐尔的贾先生贾云亭,俗称贾大麻子者……

社火队里一英俊青年,手持盏儿在群众的围听中激情盎然,放声吟唱。那大传段子《尕司令打河州》,唱词通俗、恢谐风趣的语言、节奏鲜明、生动活泼的旋律,令人或会心微笑、或屏息凝气,青年走到哪里,观众围听到哪里,他演唱的曲目是《尕司令打河州》,人们便很自然地爱称他为“打河州”,而真名,反而不为人知了。

“打河州”演唱的曲调乃河州贤孝的“述音”。这曲调结构短小、节奏鲜明,基本没有拖音,五声微调式,音型特殊。用河州方音演唱,具有特殊的吸引人的韵味和艺术效果。

哎!尕司令,马仲英,

半夜三更来攻城。

河州的县长忙下了,

跑者个棺材里藏下了。

死人死人的你霎骂。

这一回就把我的命救下!

唱词是生活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风趣。虽也是韵文,但押韵灵活,可两句一韵,可花韵安排。人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曲调旋律节奏较快,叙事性强,在人们的脑海里刻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的烙印。

河州贤孝原本是联曲体裁,除了述音外,还有“大哭音”、“小哭音”、“道情”、“武音”等曲调。贾大麻子,还有同仁的李佛宝演唱的《阳欢乐》就是联曲体,“述音”只是其中的一个常用曲调。

西宁解放时,街头就有人演唱《天亮前后》、《马步芳出逃》等现实题材曲目,就是用“述音”演唱的。“述音”在人们的印象中那就是河州贤孝。文艺圈里的人,几乎人人都能演唱几句,当然也包括笔者在内。

与河州贤孝同时流行于西宁的主要曲种尚有如

下多种:

1、“西宁赋子”。被誉为高雅艺术,以温柔典雅著称。流传在“好家”这一层面上,以自娱自乐见长。

2、“青海越弦”。演唱形式同平弦,曲目繁多,曲调庞杂,以通俗见长。西宁及周边的农村多有它的演唱班子,仍以自娱为主。

3、“西宁贤孝”。曲调委婉,情绪悲泣。以演唱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题材为多。盲艺人在街头行艺,这是主要的曲种。

4、“道情”。多在社火、灯影中出现。

5、“太平秧歌”。只见于西宁街头,春节期间聚众演唱。

上述多种曲艺,自有自己的演唱形式,却没有一个曲种适宜于舞台表演。时代发展的趋势,迫切期待着在文艺舞台上出现适应时代需求的说唱艺术形式。

呼之欲出应运而生

上世纪50年代初,笔者在湟川中学上学。那时湟川的文艺活动异常活跃。元旦、春节的文艺晚会必不能少,而每年欢送毕业同学,欢迎新同学等的晚会也会及时穿插,至于临时性的专场演出,更是经典回放。如和别的学校及部队联欢等。每次演出除了学校保留的优秀节目外,各班都有自己创编的紧扣晚会主题的新节目。那时我们班集中了一批文体活动的多才多艺者,吹拉弹唱非常拿手。学校文艺晚会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大好机会,所出节目更是出类拔萃的。

某次演出,我们几个人为晚会排练新节目而苦于无合适唱词时,时值《青海日报》刊发有一篇唱词,内容为赞美青海秀丽的山川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唱词通俗,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青海好,好无边,

杨柳夹道水灌田。

从享堂,到湟源,

湟水如带弯又弯。

……

唱词共12段,几乎可以不改一字就能演唱,而用河州贤孝的“述音”演唱最好。当时真是喜出望外,兴奋极了。我和同班同学乔生春试唱并排练了几遍,就登台演出了。美中不足,我们当时尚无自弹自唱的技术能力,只能借助于小民乐队伴奏,于是这次演出就只能是演唱者不操乐器,站立前台以手势比划进行表演,小民乐队同台伴奏,一切都顺其自然,采取最便捷的方式进行。

出乎意外,我们的演出比预想的要好出许多,认为这是本次晚会上小节目中最好的一个。地方风味浓郁,形式简便活泼,剧场效果突出,演出大获成功。

之后,这个节目被学校定为保留节目,每逢文艺演出,这个节目必定参演。记得那时有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55师部队联欢,和青海师范、二中等校的交流演出等都曾演出过。

为了确保此节目今后的顺利演出,我们曾给低年级同学教会了这个节目。1954年,我们升入高三划拔到西宁高中、离开湟川时,将此节目传给了一年级小同学任维秀。

这只是一种演唱形式,至于叫什么名称,当年不曾认真考虑过,报幕时笼统地报以“贤孝”,但我们觉得它与河州贤孝不同,与西宁贤孝更是相去甚远,它有几方面的艺术特点。

1、音乐与河州贤孝不同,河州贤孝是联曲体,而这是单曲体,一曲到底。曲调前面拖音增长一至两拍,节奏较慢,风格柔美,叙事抒情兼得。

2、演员不持乐器、舞台站唱,并以西宁方言演唱,小民乐队同台伴奏。

3、擅长表演新编现实题材的段子。短小精悍,形式简便。

4、曲目以配合政策和中心工作的宣传教育、歌颂新人新事等内容为主题,具有创作快捷、时效短而宣传效果突出的特点。

由于它的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有别于其他贤孝的一个独立的新曲种。

定型与发展

以河州贤孝的“述音”演唱新编曲目,经我们湟川首唱以来,受到文艺爱好者和观众的普通欢迎和喜爱。一些机关、团体、学校、街道、部队竞相模仿,且在文艺晚会频频亮相。与此同时,省民族歌舞剧团的歌剧演员马本源以专业演员的身份演唱新编段子,如《选代表》、《选队长》、《懒汉与鸡蛋》。他的表演因有专业的条件,又有民乐队高质量的伴奏,其演出渐渐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评价。那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专用前奏过门,在演唱时只演奏曲调的最后一句旋律。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才由省戏校音乐教师秦印堂编写出今天普遍使用的专用前奏。

新曲种的名称呢?据盲艺人们的习惯叫法,日:“快板贤孝”。据说早先河州贤孝被有些人称做河州快板,那是因为河州贤孝演唱大传段子时,“述音”部分在加快进行节奏,常出现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的近似数板效果的说唱表演。对于以后产生的新曲种呢?艺人们很自然地叫它快板贤孝。这种叫法曾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认为“快板”、“贤孝”是两个不同的曲艺品种,怎好重叠起来为某一曲种命名?为此《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编辑部曾走访过一些民间艺人和曲艺工作者,他们一致认为“快板”二字即贴切又科学,不可更改。

一个曲种的命名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按地名命名,如“河州贤孝”、“凉州贤孝”、“西宁赋子”等。一是按主伴乐器命名如“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等。而快板贤孝的命名既不按地名,也不以乐器,而是根据它的音乐特点命名,它在演唱中常夹一些数板一类的说词,如:《懒汉与鸡蛋》

唱:……

到秋来小羊长得肥又大,

请隔壁子的李老五来把羊杀,

羊羔儿美酒的多风雅,

数板:

羊肚子,羊肝子

羊腰子,羊鞭子的(转唱)味道儿也不差!

快板贤孝一直方兴未艾,长演不衰,一代代传人,一篇篇时代精品,层出不穷。马本源以后,70年代以来的专业演员有西宁市歌剧团的苏发林、大通文工团的李洪盛、互助文化馆的刘连德、盲艺人刘延彪以及基层的文艺骨干等。流传曲目有《法图玛回娘家》、《母鸡回老家》、《高价姑娘》、《/J、两口抬水》等脍炙人口的精品。直到今天,快板贤孝仍然流传甚广,传唱不衰。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一个新的文艺形式会应社会的需要应运而生,并适时发展,这是时代需求、社会选择的一般规律。快板贤孝是时代进步的文艺产物,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之果,也是文艺品种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

祝愿快板贤孝这朵艺术之花永远鲜亮!

(作者简介:石永,青海省文化馆退休干部,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

猜你喜欢
曲牌快板西宁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为快板艺术正名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