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春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道德和人格的支撑,那么科技越发达,人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可能越大。”这说明,“德”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已远远超过“立身之本”的含义。
素质教育,德育先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具有学校特色、适应当代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德育模式和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已成为一所学校为之追求的目标。它又好比一面无形的镜子,镜子可以正衣冠,学校教育恰恰是从正衣冠开始,把“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求知、学会合作”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从细微处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既有显性的特征,又有隐性的特征,既需要我们“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来实现,更要“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的策略和技巧。所谓“以人为本”决不只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或贴在墙上的口号,而应该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学校从校园整体规划建设人手,一改往日单调校园环境面貌,将长廊、凉亭、石阶、小路等设施恰当地融入到校园景观建设中:回廊下的长椅、绿阴旁的小路、水池中的喷泉、草坪里刻着名言警句的标语牌;艺术教学楼楼道内一幅幅中外艺术家的大幅剧照与一件件学生实习写生回来后的风景习作参差悬挂,错落有致;供专业教师上课和学生日常练习的隔音琴房和一架架制作精美的电子钢琴;宽敞明亮的绘画室里一幅幅、一件件,尽管略嫌稚嫩,但已显露出特色班学生绘画方面的潜能的习作。这一切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和人文教育的理念。
二、开展各具特色的法制教育工作。创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创建和谐校园,形成和谐的校园风尚,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除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开办法制教育橱窗、举办黑板报、墙报、学校广播宣传及组织放映法制题材的电影等多种途径外,与法制单位联合开展了“青少年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在师生中引起强烈的震撼,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少年刑事审判模拟法庭采用的案例为模拟案件,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公诉人、原告、辨护人、被告等均由学生扮演,模拟法庭在调查取证后,进行激烈的法庭辩论,最后经合议庭认真评议后,由审判长宣读判决书,40多分钟的模拟庭审,使2000多名学生在现场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不论是角色的扮演者,还是学生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尽管这些小法官们身着宽大的法袍,脸上略嫌稚嫩,神情不够壮重,但他们流利的口才、严密的思维,使在场的师生刮目相看。
一名学生观看完模拟庭审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总以为抢一、两块钱,不算犯罪,现在才知道不仅是犯罪,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一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让孩子远离犯罪,就必须对青少年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而今天这种形式最直接、最直观、效果也最好,使学生从一种模拟的现场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是违法犯罪,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增强了法制观念。”是啊!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环境、对国家和社会缺乏责任感,那么荣辱是非在他眼里只能是一纸空文,通过这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培养了学生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使校园的气氛更加和谐了。
三、合格加艺术特长。美育促全面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以心智教育扎实、稳步地开展素质教育,即“合格加艺术特长,美育促全面发展”。特色班的学生文化课底子比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要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中生,在有限时间内既要学好专业课、又要学好文化课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学校除配备了与发展特色教育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外,还要在户外开辟了美术专业的实习基地,不仅给美术班学生提供了每学年一次赴野外实习的机会和场地,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性。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蓝天、白云、溪流、小径尽收眼底,学生利用艺术写生等实践活动,更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实习归来后的习作画展,让人赏心悦目。
四、借助师德魅力。培养健全人格
有效的德育不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而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工作中。朱小蔓教授有一个比喻非常恰当,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独吃盐,而必须将盐融入到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也应该如此,它也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他教育之中。
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教育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教育。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不容忽视,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不经意的小事上,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学校初三年级有位残疾同学,她身残志坚,为班级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三年来无论春夏秋冬,这个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背她上电脑课,实验课,有一次班主任与她交谈,问她:假如有一百万元和你的健康,你选择什么?出乎老师的预料,她平静地回答:“老师,我现在活得很实在,很快乐,我什么都不需要。”她的回答,让我们每一个老师终身难忘。同样,在班主任老师生病的日子里,她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问候、安慰,让老师感到了一个柔弱的身躯中强大的支撑力。
五、引导学生在道德细节体验中成长
在学校教育中,有很多转瞬即逝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要求我们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一切活动中,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内化其道德行为,不仅能使学生懂得“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的道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道德细节体验中成长。学校非常重视将德育与学生常规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在公交车上不让座、甚至自己想让座却担心别人笑话的现象,开展以“不让座”与“让座”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正确引导青少年知荣辱、明是非、分善恶。让他们知道“让座”之美并不在于“座(坐)”而在于“让”,一个“让”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折射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主题活动中深化德育内涵,班会后进行拓展。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与不做对父母意味着什么?每天出门时,是否会很有礼貌地说声“爸、妈再见!”说与不说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小善不扬,大善难至”的道理,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与修养,还直接影响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在常规教育中彰显德育功能。
为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热爱青海、美化西宁的思想意识,学校组织高中学生参加了“关于环青海湖地区近几年水资源调查分析”的课题研究,邀请水利专家为同学们做专题报告、组织同学们实地考察、走访环湖地区的牧民。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撰写了小论文,虽然他们的文笔略嫌稚嫩,但对近几年青海湖湖水逐年减少原因的分析有理有据,毫不含糊。同学们还就如何保护好青海湖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陈肪同学的论文《青海湖周边生态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参加了“全国ITT-杯水资源论文大赛”并荣获二等奖,此次活动对培养学生热爱青海、保护环境、创新思维收到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我们造就的学生应该是行为规范、心灵自由、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应该是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现代公民!我们坚信一个拥有美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浓厚的人文气息的学校,定会成为育人的摇篮、求知的殿堂和播种爱心、收获希望的地方。
(作者单位:西宁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