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上做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会议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这三个重要文件不仅指出了当时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还明确地制定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校校通”工程的具体目标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号角,开启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新纪元。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颁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颁布的重要文件。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相比,该纲要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出发,制定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具体课程内容。特别是文件中提出了中考和会考的要求,使信息技术得以成为各省市的中考和高中会考科目,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纲要》颁布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被列入国家评审教材,先后审定通过了多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作为第一份提出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名称的指导性文件,《纲要》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石。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颁布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科目,正式在国家课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标志着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转型。这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之不易,来自全国的8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从2002年就开始了标准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们广泛听取课程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师的意见,广泛吸纳了全国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的经验,并召开了十多次工作会议。它的颁布,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迈向成熟。
4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正式启动
2004年秋,全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正式启动。自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国家审定通过了5套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并进行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逐步推进,全国已有十余个省份实施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在4个省区的启动,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文本走向现实。
5信息素养理论的系统引进
自1998年以来,国内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理论,并加以本土化。从王吉庆教授的《信息素养论》专著开始,到黎加厚教授的《学校兴起信息教育》、董玉琦教授的《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等论文,再到祝智庭教授的《信息教育展望》专著,介绍信息素养理论的著作以及论文层出不穷。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把信息素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标志着信息素养理论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理论。信息素养理论的系统引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技术“工具论”的看法,使信息技术课得以揭下“微软培训班”的标签,更重要的是,使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有了充实的理论基础,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6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持续开展
从2004年在北京市举办的第一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开始,教育部每年都举办国家级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各个进入新课改的省份则逐年开展全员培训。按照教育部“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接受了从理念到方法的全方位培训。从2007年起,教育部又组织了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远程研修活动。新课程培训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
7《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刊物相继创刊
2002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更名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相继创刊。这两份刊物直接服务信息技术教学一线,重点关注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领域教学研究氛围的空前繁荣。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刊物的创刊,搭建了信息技术课程经验交流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及时报道了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最新资讯和特色经验,有效引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8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2005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从成立之日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一届学术年会,研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先后举办了多届较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课程案例大赛以及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并于2008年1月成立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运转,团结了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等,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先进经验的交流。
9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内容
2007年,海南省、山东省的高考中第一次出现了信息技术试题的身影。尽管在两省的高考中,信息技术试题均只占5分,但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对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教师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海南、山东等省的带动下,其他省也陆续将信息技术列入高考内容,例如,浙江省在2008年也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必将有助于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确立,有助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进而带动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建设。
10《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制订实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指导来说,2000年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已经尽显疲态。但由于各种原因,国家一直没有颁布新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2007年,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李艺教授带领一个团队研制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作为第一份省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不仅推动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还对其他省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在江苏省的带动下,其他一些省也开始制订切合本省实际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文件。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