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人生

2009-05-13 08:09
时代人物 2009年3期
关键词:祖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长江中上游北岸的重庆忠县白桥溪大桥上,一位年近80岁的老者,迈着轻松的步伐,哼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不过随着三峡大坝高位蓄水,桥下的滚滚江水已经变成了“高峡平湖”,对这位老人而言,那气势磅礴的长江也只有在电视里能看到了。

这位老人名叫刘纯灿,一位曾经驰骋疆场的志愿军战士,一名从教30年的人民教师。

“报效祖国是我一生的梦想。”

他1930年出生在重庆忠县长岭的一个小山村。6岁那年,父母送他到一个叫彭家庙的地方读短期小学,7岁时,又送他到长岭初级小学正式读书,老师王学古给他取名为刘纯灿。

那时,抗日烽火正在全国熊熊燃烧,抗日的歌声经常在校园里回荡。有一次,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利用赶集的日子走上街头宣传。先由刘纯灿作开头讲演,接着是同学陈孟财和严崇光出演《劝夫从征》,群众看了都一个劲儿地叫好。这段经历使刘纯灿幼小的心灵深埋下了革命的火种,他立志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1940年7月,刘纯灿初小毕业,考入新立中心小学。这里离家10多公里,伙食由学校统一安排,每个学生按月交米、交菜钱。费用虽然不太大,但对刘纯灿的家庭仍是一份不小的压力。当时的学校管教十分严格,但同学们学习唱歌的热情却十分高涨。晚自习后,同学们都到操场上操练,一面走,一面唱:“打倒日本强盗,收复大好河山……”。

1943年7月,刘纯灿高小毕业考入大道中学(现名拔山中学)。他被分在五班,这个班分甲、乙、丙三个组,每组50人,后来毕业时全班只剩下50多人。这所学校当时为私立,董事长沈芷人,校长沈士骅。当时的老师有从重庆聘请的,也有从本地聘请的,其中又以重庆聘请的教师为多数。在重庆聘请的教师,都是外省逃难到四川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对国家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大道中学因此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极高。学校师生的爱国情绪也极为高涨,老师教导学生都是“以兴国安邦为己任”。刘纯灿在这样的学校里汲取知识,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

1947年春,刘纯灿考虑到家中的负担过重,主动考入了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在该校就读的学生除交点水电、书本费之外,不交学费及生活费。初进校时,刘纯灿只有一床旧棉被,一铺草席,一个脸盆和一个枕头套,将换洗的衣服装在枕头里面,既是枕头,又当包袱。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政府濒临崩溃,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家中难以继续供刘纯灿继续读书。然而,求知的渴望、报国的理想,促使他多次找亲朋好友借钱,维持自己的学业。1949年冬,刘纯灿毕业之际,重庆解放了。解放军排着三路纵队,肩扛长枪,雄纠纠、气昂昂穿过街心。广大市民鸣放鞭炮,箪食壶浆。翌日,到处都可以看到解放军战士在执勤。

想起小时候的志向,刘纯灿毅然决定从军。起初,他在第二野战军,后来又转入第四野战军。最初驻扎在铜梁,培训一月后即乘船东下,过宜昌、沙市和当阳,抵荆门。不久,又移防河南泌阳。上级培养这支学生队伍当文化教员,帮助广大战士学文化,培训结束,全部分配到基层担任文化教员。

“我是一名战士,我会将生命奉献给祖国。”

朝鲜战争爆发后,战士们很快赶到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刘纯灿所在部队奉命乘车北上,出山海关,到达东北转赴鸭绿江边安东驻扎。几天后,开赴朝鲜战场,经过浴血奋战,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势头被成功遏制。在朝鲜战场50多天的战斗中,刘纯灿所在部队在汉江南北两岸,坚守了5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刘纯灿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一次。不久,这支英雄部队奉命回国休整。当部队途经鸭绿江时,当地群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欢呼声、锣鼓声和鞭炮声响成一片,震天动地,欢乐的气氛浸满了整个安东城。

刘纯灿回忆说,异国他乡的战地生活相当艰苦,环境非常恶劣。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只能任凭敌机横行霸道,它时而高飞,时而又低空扫射、投弹轰炸,有时甚至可以看见驾驶员在机舱里晃动。因此,部队白天不能行动,藏在树林里,夜幕降临才开始行军。由于道路不熟,经常走弯路,有时一个通宵才走几十华里。由于空袭,我军运输补给十分困难,军火、医药、粮食等物供应不上。战士们将小麦炒熟以后再磨成面粉,装进布袋挂在身上,饿了一把炒面一把雪团就是一顿饭,作家魏巍笔下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晚上,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睡觉,即便睡觉,也是不脱衣服,抱着枪和身躺下,有时能闭闭眼,打个盹,就算不错了。

面对着如此艰苦的生活与环境,刘纯灿和他的战友们仍然情绪高涨斗志昂扬。因为大家知道,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是在为祖国而战。那年的除夕夜,刘纯灿和他的战友们在山地里布防,不时听到隆隆的炮声,想起祖国千家万户的鞭炮声,心中充满欢乐,他们用艰苦换取了广大人民的幸福,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祖国人民的安康,值得。那时刘纯灿和战友总喜欢唱这样一首歌:“志愿军不怕困难多,经得寒冷经得饿,不怕美帝飞机多,隐蔽好来炸不到,不怕美机满天飞,照样开会照样唱歌……”

一次在喀山战斗中,刘纯灿忽然见到面前有一摊大米,原来是他的干粮袋被敌人子弹打破了,那颗子弹只要右偏一点,就会打中他的要害,险啊!生死就悬于这一线。有一次行军,半路上住在路边的一所小学里,不料被敌机发现,4架敌机俯冲下来一阵扫射,之后又投下一颗小型炸弹,仅离刘纯灿三四米远。幸好当时他卧在一条小沟里,有惊无险。

滔滔汉江见证了这支正义之师,见证了这支英雄劲旅,50多个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刘纯灿和他们战友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打赢了战争,圆满完成了保家卫国的任务。

经受了如此艰苦的战斗生活,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志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当年一位首长曾经对他们说过这样的话:只要到过朝鲜战场,受过战争的洗礼,今后什么困难也不怕,什么苦都能吃。

“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1952年春,国家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一批军人奉命转业。刘纯灿主动提出转业回家。刘纯灿回到家中,父母已是皱纹满面,白发苍苍,他打算留在家乡服侍父母。1953年3月,乡人民政府通知刘纯灿到精华完小代课。刘纯灿左思右想,虽然不愿远离父母,但是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应该服从政府安排,于是告别父母到小学任教。不久,他又接到县人民政府通知,到马关一小任

教。刘纯灿说:“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而这一“搬”就是30多年,刘纯灿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服从命令听指挥,上级让去哪里,他就去哪里,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1958年春,由于刘纯灿曾说农业生产问题和学校的教材过于苏联化,因而被定为“恶毒攻击农业合作化,反对学习苏联”的中右分子,并降薪一级(由原薪41元降为36元)。顶着“中右”的帽子,刘纯灿被下放到农村劳动锻炼。他当时住在一家农民的破茅屋里。白天到田间干活儿,晚上伴着孤灯学习。平时,见不到一个熟人,也听不到一点新闻。值得欣慰的是,农民对他很好,不让他干重活,生活上也尽力关照。在这里刘纯灿将他的讲台搬到了田间地头,劳动之余,义务为乡亲们上课“扫盲”。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纯灿被勒令回队任教,被分到大石大队小学。这里设备简陋、环境恶劣,学生不爱学习,家长不交学费,工作难度很大。刘纯灿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努力为学生解决问题,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业。直到1978年,由于三子去世,刘纯灿精神上遭到巨大打击,他才主动要求调回离家更近的长岭工作。

“文革”过后阴霾散尽,刘纯灿“中右”的帽子终于摘掉。1983年秋,县教育局为他落实了政策。

轻装上阵的刘纯灿,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总是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教育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今他的学生遍布祖国大地,有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为祖国建设默默地工作。1986年9月,刘纯灿终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每天看点书报写点字,或者培育果木,过着幸福的生活。

刘纯灿最喜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并且把保尔的格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把那一段格言式的自白抄录下来,挂在墙上:“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愧疚。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这也是刘纯灿一生的写照。

刘纯灿没有虚度年华,正如一封写给他60寿辰的贺信中所说:“为了祖国的和平,你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你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的一生,无愧于祖国和人民,也无愧于后代。

老人的业余爱好很多,读书、看报、下棋,还喜欢弹家里的那架老式脚踏风琴,哼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电影《上甘岭》中这首激励着几代人、脍炙人口的插曲——《我的祖国》,带着他回到了那战争的岁月。

歌如人生,这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

(图\川流)

猜你喜欢
祖国
祖国祖国我爱您
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这就是我的祖国
亲爱的祖国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祖国站一道
祖国我爱您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