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但回忆起来都很美好。连儿时的歌声也时常回响在耳边。如今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几载,在新教材和老教材的替换过程中,歌曲的教学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更体现出童年不同样来。
去年我任教三年级和六年级,同是澳大利亚歌曲《剪羊毛》,竟分别出现在新教材的三年级下册和老教材六年级上册里。如何在不同年级上好这首歌,不仅要考虑学生的音乐程度,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仔细斟酌了许久。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好玩、好动、好表现,有意注意时间短。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愉快的音乐情景,采用游戏、故事、绘画、表演等结合的激趣教学法,让孩子在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玩一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是最有效的方法。六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已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对歌唱方法和乐理知识的掌握日趋增强,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歌唱方法的指导。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这些因素,我设计了两堂课《剪羊毛》,在四个班级的课堂实践中多次修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年级《剪羊毛》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学习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歌唱,并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
2用综合手段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节奏型练习
1猜谜导入。(剪刀)
小常识: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把剪刀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吗?(是埃及人发明的)
2念念、拍拍。
念“剪刀”这个词,区别附最八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连起来念,比较。(八分节奏比较平淡,附点八分节奏活泼、跳跃)
3剪羊毛。
用动画片《小羊》引入,问:这可爱的动物是谁呀?(小绵羊)
你们知道世界上绵羊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吗?(澳大利亚)
介绍澳大利亚,学习剪羊毛。(用附点节奏)
二、学唱歌曲
1范唱。
你听,澳大利亚的工人们边剪羊毛边唱歌呢,听听他们唱的什么?
2学唱歌曲第一段。
(1)指导学生用“Lu”模唱旋律,感受旋律音高。
(2)带领学生唱词,重点解决第四乐句。
(3)请学生用教师准备的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彩纸贴出曲式结构。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歌曲中出现了“白色、白云、雪堆、冬天、丝绵”一些词语呢?
学生:表现了牧场的美丽,表现了羊毛像雪堆一样多、丝绵一样软。
教师:小朋友为什么要剪羊毛呢?
3带问题自学第二段歌词。
学生:剪羊毛帮助小羊度过炎热的夏天,剪下的羊毛可加工生产棉衣、棉被,创造财富。
3请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劳动心情,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再完整地演唱一遍。
三、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表现歌曲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选用节奏乐器自创节奏型伴奏,启发学生创编动作进行歌舞表演,最后集体评价,在边唱边敲边跳的愉快气氛中结束新课。
六年级《剪羊毛》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用明亮的富有弹性的声音和自豪的情绪学唱《剪羊毛》,结合综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掌握附点音符的唱法。
教学重点
唱准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通过对比附点八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不同效果,加深对曲调中多次出现的弱拍上的附点节奏的印象,达到唱准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介绍澳大利亚
1播放画面,简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风土人情。
教师:在南半球,有一个孤悬在大洋之上的大陆,那就是美丽的澳大利亚,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大陆岛国,领略一下那里的迷人风光。(播放课件)
(1)国旗为深蓝色,左上角为英国国旗图案,表明澳大利亚与英国的传统关系。
(2)国徽图案中的袋鼠和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为国家的标志、民族的象征。
(3)介绍澳大利亚其他标志性建筑。(课件展示)
2请同学们谈谈对澳大利亚还有哪些了解。
3澳大利亚不但风光秀美,它还被人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它的由来,还有一则小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大屏幕)
二、学唱歌曲
1范唱。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感受歌曲情绪。
2思考。
听了这首歌曲,你感觉它的节奏怎样?(难点解决:附点节奏的复习、对比附点八分节奏与八分节奏的不同。)
3听歌曲,要求学生听辨有几个乐段。(两个乐段,四个乐句)
引导学生听辨出哪一个乐句是第一乐段中的变化重复。(三、四乐句)
4学唱歌曲。
(1)先用“lu”模唱,再视唱曲谱。
(2)按节奏读歌词,重点解决第四乐句。
(3)自学歌曲。(及时纠正一字多音和弱拍上的附点节奏的演唱)
5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幸福靠什么来创造?(劳动)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剪羊毛工人愉快的劳动心情和火热的劳动场面。
三、运用综合艺术手段表现歌曲,创设分段情景式表演
四、小结下课
李婉婉浙江省舟山市海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