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洪堡的礼物》中三部剧本的隐喻作用

2009-05-12 02:34邵秀荣
科教导刊 2009年31期

邵秀荣

摘要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大师级的小说家。《洪堡的礼物》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的三部剧本—《冯·特伦克》、《考多夫雷多》和《科科伦》含有特殊的隐喻作用。本文对其隐喻作用进行浅显详细的分析,以解剖小说的可读性及其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洪堡的礼物 科科伦 隐喻作用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美国20世纪大师级小说家,自始至终关注的是人的命运。他让主人公去不断地探索,认识自我,学会和世界相处,找到一条既不逃避现实,又不附和时代的疯狂,既生活于现实之中,又独立于时弊之外的理想而艰难的道路。《洪堡的礼物》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于1975年出版,和《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赫索格》(1964)一起被认为是 “贝娄风格”的定型之作。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称贝娄是“他那一代中最强的美国小说家”;《洪堡的礼物》“似乎是贝娄最佳和最有代表性的小说”。

在小说中,贝娄着重描写了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传记作家兼剧作家西特林和诗人洪堡的命运。洪堡是三十年代的著名诗人,他渴望以柏拉图关于美的理念来改造“实用主义的美国”。但是物质主义的盛行沉重地打击了洪堡。他最后在穷愁潦倒中病死于一家下等旅店。西特林是洪堡曾提携过的文学晚辈,五十年代成为著名作家。成名后的西特林虽然拥有金钱、地位、荣誉和女人,精神却已经枯竭,再也写不出新的作品,生活也越来越不如意,最终孤独地沦落到西班牙。在绝望中,他靠出售亡友洪堡留下的电影剧本的提纲才得以度过难关,重新开始生活。

通过对两代作家命运的描写,贝娄揭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以其独特的透视角度和内蕴深沉的笔力,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场景和当代美国人那种扑朔迷离的精神状态。

根据蒲隆的说法,《洪堡的礼物》有相当大的自传色彩。小说中的诗人洪堡就是以贝娄最亲密的朋友、小说家艾萨克·罗森菲尔德和诗人德尔莫·施瓦茨为原型的,其间还杂有诗人贝里曼的成分。罗森菲尔德38岁时病死在芝加哥一家下等旅馆里。施瓦茨53岁时心脏病突发,死在纽约一家廉价旅馆的电梯里,死后两天都无人来认领尸体。贝娄承认对两位亡友深感内疚。施瓦茨死后,贝娄开始写回忆录。八年后,这本回忆录成了《洪堡的礼物》。

《洪堡的礼物》中出现了三部剧本——《冯·特伦克》、《考多夫雷多》和《科科伦》。其中,“礼物”指的是《考多夫雷多》和《科科伦》。《冯·特伦克》是以洪堡为原型创作的历史剧。冯·特伦克“是一个感情外露精神亢奋易于冲动刚愎自用破坏成性的人,”“冲动又固执”。被拍成电影的剧本《考多夫雷多》故事梗概是:极地探险家阿蒙森与诺比尔相互嫉妒。在一次飞越北极的探险中,诺比尔飞艇坠毁了机组人员散落在浮冰上。阿蒙森包了架飞机去营救却由于超重掉到海里去了。俄国人收到求救无线电报后派了破冰船“克拉辛号”去寻找,只找到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瑞典人。随船的医生从意大利人考多夫雷多的胃里检验出了人体组织。而考多夫雷多只是经历了示众、忏悔,然后在西西里的小村庄里悠闲地度晚年。

《科科伦》的情节提纲如下:纽约叫科科伦的作家娶了一位一心向钱的悍妇为妻,创作已荒疏多年。然后他遇到年轻美丽的拉维恩,与其私奔到非洲。归来之后,他写了一本必将使世人爱不释手的书。但是出版会毁了他的婚姻。书稿经纪人比古里斯建议他带老婆赫浦西巴也做一次一模一样的旅行。科科伦依计而行,之后出版了书并获得巨大成功。但老婆很容易就看穿了自己不是书中的女主人公,跟他离了婚;情人在知道科科伦领着他老婆重复了那次对她来说非常神圣的旅行后也不想见他了。于是,取得成功的科科伦孑然一身……

在给西特林的遗言中,洪堡对他解释为什么要写《科科伦》。西特林明白科科伦是以他为原型的。狠心的妻子,变心的情人导致西特林破产,洪堡正是利用这一素材写成剧本,作为礼物遗赠给他,最后救了他,这是一个多大的讽刺。科科伦正是现代社会艺术家真实处境和必然命运的一种写照。洪堡的礼物不仅挽救了他的生活和前程,也使他对洪堡的痛苦与疯狂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诗学层面来讲, 根据Holman Hugh关于隐喻的概念:隐喻是一种隐含的类比,它以想象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给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洪堡的礼物》中的三部剧本可以看成是三个隐喻部分:西特林写的历史剧《冯·特伦克》隐喻了洪堡的生活。洪堡留下的剧本提纲科科伦隐喻了西特林的未来命运。《考多夫雷多》中吃了人的考多夫雷多却悠闲地活着;孩子们都喜欢他,却没有人知道真正的英雄诺比尔探险的事情,隐喻这是个畸形的人吃人的社会,以及西方现代社会的疯狂。

小说本身表现的是这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主题。贝娄把小说拆分为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地出现在文中,让三个主要人物再一次地单独出场,显然是有其特殊用意的。从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看,先是《冯·特伦克》,然后是《考多夫雷多》,最后才是《科科伦》。从内容来看,冯·特伦克就是洪堡;科科伦就是西特林。《考多夫雷多》生动地表述了当今这个人吃人的社会现实。从结果来看,三个剧本都是成功的。《冯·特伦克》在百老汇连续演出八个月;《考多夫雷多》被改编成电影轰动世界;《科科伦》也有人出高价购买。然而有着高贵的诗歌天赋的洪堡却已经因饥饿病痛死去,曾经风光一时的著名作家西特林也打算回欧洲过另一种生活。

文中关于考多夫雷多的描写多次出现。考多夫雷多是这个吃人社会实用主义美国的化身和代言人。他不仅吃了诺比尔,还“撬起巨石向记者的沃尔沃车打去”,同时他无非只是在广场上当中忏悔、向镇民陪审团申诉并得以宽恕。阿蒙森遇难了,诺比尔被吃了,而吃人者意大利人考多夫雷多悠闲地生活在一个西西里的村子里,并且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克拉辛号”船的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是黑手党起源地。这里已经很明显地看出:这不是巧合,作者是别有一番用心的。或者说,阿蒙森让人联想起那个强称自己是保护者的洪堡,黛米他保护不了,凯丝琳想方设法逃离了他的怀抱,就连曾经对其顶礼膜拜的西特林成名后也躲得无影无踪。诺比尔就好像是西特林,任凭坎特拜尔的折磨,尽管没有死掉,却也被现实撕扯得筋疲力尽……而考多夫雷多就如坎特拜尔一样,明明是个瘪三,却悠闲地生活着。洪堡死于一个诗歌不被重视的充斥着暴力的时代里。坎特拜尔作为一个小瘪三却娶了研究诗歌的妻子露西,“出身于一个很有钱的上层社会家庭,“在芒得伦学院教书的哈佛大学的博士,并准备帮助她写一篇关于洪堡诗歌的论文;他能够使洪堡“恢复声望”;他也曾经砸了西特林的奔驰车,还要西特林拿钱给他,把西特林折磨得筋疲力尽,没有还手之力;还能够任意支使大师级的西特林,甚至成了西特林的救世主——在西特林沦落在西班牙的小旅馆中的时候给他带去了“救命”的消息。书中用了大篇幅描述关于坎特拜尔的事情。

另外,贝娄对人们看剧本改编的电影《考多夫雷多》时奇怪的反应的描写,“飞机沉没了,却引起成千观众的哄堂大笑”,说明这个社会的畸形以及人们畸形的心理,进一步从侧面渲染了主题。尽管里面的内容“全是无稽之谈”但却在巴黎、伦敦等地上演,引起轰动。洪堡“全世界已经公认,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他那些严谨的作品,相反,恰恰是这些漫不经心的戏作。”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贝娄《洪堡的礼物》中所采用的三个剧本的隐喻本身就是对该小说情节的完整概括。该隐喻手法的使用不仅使故事更加完整,更使其显得有血有肉,意义深远,耐人寻味。在这个考多夫雷多生活着的人吃人的社会里,冯·特伦克以及科科伦的生活及其自身发展,和《洪堡的礼物》中的社会背景、洪堡、西特林的生活发展相互呼应,重复出现,环环相扣,加深主题,表现作品《洪堡的礼物》的深刻社会意义,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再结合蒲隆关于“《洪堡的礼物》有相当大的自传色彩”的说法,洪堡又隐喻索尔·贝娄生活中的好友,小说家艾萨克·罗森菲尔德和诗人德尔莫·施瓦茨以及诗人贝里曼。这使得小说更接近现实生活,具有现实意义。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了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的可读性。

参考文献

[1]Bloom, H. (Ed.). Saul Bellow: Modern critical views.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 1.

[2]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M].蒲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Holman Hugh.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rev.). New York: The Odyssey Press, Inc. 1960.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