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雷
[摘要]本文简述了建筑工程现浇砼的施工工序及注意要点。
[关键词]现浇砼 工序 质量控制
砼工程包括配料、搅拌、运输、浇捣、养护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将会影响砼的施工质量。本人通过对现浇砼的配料、温度、浇筑及养护及结构工程各工序的解析,简述现浇砼的施工质量控制。
1 分析砼的配料及其物理性能
1.1混凝土的原材料
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根据工程特点选用不同的水泥.砂子,石子,水和外加剂.
1.1.1 水泥:水泥的品种、标号、厂别及牌号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报告。
1.1.2砂:砂的粒径及产地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砂中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级≥C30时,含泥量≤3%;混凝土强度等级 1.1.3石子(碎石或卵石):石子的粒径、级配及产地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 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应≤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0时,应≤25%。 石子的含泥量(小于0.8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应≤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0时,应≤2%;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含量不宜大于1%;当对混凝土有抗冻、抗渗要求时,应≤1%。 石子的泥块含量(大于5mm的纯泥):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应≤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 石子应有试验报告单。 1.1.4 水:宜采用饮用水。其它水,其水质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的规定。 1.1.5外加剂:所用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生产厂家及牌号应符合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外加剂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使用说明,并应有有关指标的进场试验报告。国家规定要求认证的产品,还应有准用证件。外加剂必须有掺量试验。 1.1.6 混合材料(目前主要是掺粉煤灰,也有掺其它混凝土材料的,如UEA膨胀剂、沸石粉)等;所用混合材料的品种、生产厂家及牌号应符合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混合材料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使用说明,并应有进场试验报告。混合材料还必须有掺量试验。 1.2砼的和易性及强度 砼的和易性及强度是是衡量砼质量的两个主要指标。 1.2.1砼的和易性 和易性是指砼在搅拌、运输、浇筑等过程中都能保持成分均匀,不致分层离析的性能。它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个方面的性能。和易性好的砼,易于搅拌均匀;运输和浇筑时,不发生离析泌水现象;捣实时,流动性大,易于捣实,所制成的砼内部质地均匀密实,有利于保证砼的强度与耐久性;和易性不好,施工操作困难,质量难以保证。影响砼和易性的因素较多,其主要因素有水泥性质、骨料种类、用水量、水泥浆数量、砂率和外加剂。 水泥性质不同,其和易性也不一样。如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的和易性比火山灰水泥、矿渣水泥好;水泥颗粒愈细,砼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愈好;在水灰比相同的情况下,水泥用量愈多,则和易性愈好。 随着用水量的增大,砼流动性也显著增大。但用水量过大,会使砼的粘聚性和均匀性变差,产生严重泌水、分层或流浆,使和易性变差,同时强度也随之降低。而在砼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其水泥浆数量随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使骨料间“润滑层”增厚,其流动性增大,和易性好,强度亦不会降低。 砼中砂石骨料的颗粒圆滑、粒径大、级配优良,则流动性好;砂率过大,水泥浆被比表面积较大的砂粒吸附,则流动性减少;砂率过小,砂子的体积不足以填满石子间的空隙,必然使部分水泥浆充当填空作用而导致骨料间的接触部位的“润滑层”减薄而使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均差,甚至发生离析、溃散等现象。故在配制砼时,应选用最优砂率,使水泥用量最省而又满足所要求的和易性。 1.2.2砼的强度 砼强度除与砂石质量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水泥标号和水灰比。在相同条件下,所用不泥标号越高,砼的强度也越高;反之,强度则底。 1.3砼成型 砼成型就是将砼拌合料浇筑在符合设计尺寸要求的模板内,加以捣实,使其具有良好的密实性,达到设计强度的要求。砼成型过程包括浇筑与捣实,是砼工程施工的关键,将直接影响构件的质量和整体性。因此,砼经浇筑捣实后内实外光、尺寸准确,表面平整,钢筋及预埋件的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新旧砼结合良好。 2 温度的高低对砼强度增长的影响 温度的高低对砼强度增长有很大影响。在湿度合适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水泥水化作用就越迅速、完全,砼硬化速度快,强度就越高。当然温度亦不能过高,否则会使水泥颗粒表面迅速水化、结成外壳,阻止内部继续水化,形成“假凝”现象。当温度较低时,砼硬化速度较慢,特别是接近0℃时,砼硬化就更慢,强度也更低。 3 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3.1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3.1.1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检查,应确保标高、位置尺寸正确,强度、刚度、稳定性及严密性满足要求;模板中的垃圾、泥土和钢筋上的油污应加以清除;木模板应浇水润湿,但不允许留有积水。 3.1.2准备和检查材料、机具等;注意天气预报,不宜在雨雪天气浇筑砼。 3.1.3做好施工组织工作和技术、安全交底工作。 3.2浇筑工作的一般要求 3.2.1砼应在初凝前浇筑,如已有初凝现象,则应再进行一次强力搅拌,才能入模;如砼在浇筑前有离析现象,亦须重新拌合才能浇筑。 3.2.2浇筑时,砼的自由倾落高度:对于素砼或少筋砼,由料斗、漏斗进行浇筑时,不应超过2m;对竖向结构(如柱、墙),浇筑砼的高度不超过3m;对于配筋较密或不便捣实的结构,不宜超过60㎝。否则应采用串筒、溜槽和振动串筒下料,以防产生离析。 3.2.3浇筑竖向结构砼前,底部应先浇入50-100㎜厚与砼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以避免产生蜂窝及麻面现象。 3.2.4砼浇筑时的坍落度应符合要求。 3.2.5为了使砼振捣密实,砼必须分层浇筑,其浇筑层的厚度应符合要求。 3.2.6为保证砼的整体性,浇筑工作应连续进行。当由于技术或施工组织上原因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尽可能缩短,并应在前层砼凝结之前,将次层砼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及砼条件确定,且C30及C30以下砼在不高于25℃时允许间歇210min,高于25℃时为180 min;C30以上砼在不高于25℃时允许间歇时间为180min,高于25℃时为150min。否则应留施工缝。 3.2.7施工缝位置应在砼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柱子施工缝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施工缝留在板底面以下20-30㎜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板的施工缝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墙体的施工缝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置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前,为解决新旧砼的结合问题,应对已硬化的施工缝表面进行处理。即清除表层的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及软弱砼层,必要时还要加以凿毛;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加以清除,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充分湿润,且不得积水;在浇筑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砂浆或与砼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施工缝处的砼应细致捣实,使新旧砼紧密结合。 3.2.8砼初凝之后、终凝之前应防止振动。当砼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在上面继续进行施工活动。 3.2.9在砼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模板及其支架、钢筋、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出现不正常的变形、位移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砼的施工质量。 3.3混凝土养护 板混凝土表面搓平后先捕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再覆盖草帘进行养护,应保持薄膜内有凝结水,混凝土不得暴露。墙、柱混凝土采用薄膜围护或浇水进行自然养护。养护用水为食用水或经检验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的水。浇水次数应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一般 7天。抗渗混凝土不少于 14天。混凝土浇筑完,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之前不允许上人或进行上部施工。 参考文献:[1]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