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红
[摘要]通过对黔南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旅游城镇都匀市和独山镇铺面的实地调查,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对两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分析,认为旅游城镇的旅游商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带来商机的同时,也破坏了旅游城镇的原生态,要扬长避短,只有把面向旅游的商铺向郊外转移。据此,笔者对都匀、独山的转移方法作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黔南旅游城镇 旅游商业化 郊外转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黔南旅游城镇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如都匀2007年接待265万游客,独山县接待30万游客。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在这些旅游城镇内,出现了相似的现象,那就是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很多,大大超过面向本城镇居民的店铺。当前的商业活动以旅游为导向,旅游城镇的商业功能转换是旅游影响的集中体现之一,涉及到人口变化、地方特产的开发与延续、商业文化的改变以及产权的界定,居民行为的改变等等。对于旅游城镇的商业转换,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外力约束,随着旅游的发展,商业功能的转换或者旅游商业化出现是否为一种必然?
一、黔南旅游城镇旅游商业化研究的现状
黔南的旅游城镇有:独山县城、福泉市、平塘、荔波等,综合旅游城市有:都匀市。本课题与国外的中等尺度城镇有其相似之处。这类城镇拥有其他旅游地难以复制且受到极高关注的旅游资源,但缺乏大城市足够的资源来不断扩展旅游业,同时城镇尺度并没有小到商业活动仅仅限制在有限的功能范围内,因此旅游发展能够对城市其他功能造成影响甚至威胁。旅游城镇布局独特,基本上保留人文和自然原始生态时的格局和风貌等特征。
关于旅游商业化,现在对黔南的报告、撰文、宣传等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包括“过度商业化”或“过分商业化”,或者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目的地受到过度商业化的侵蚀。对于具体旅游目的地,目前处于成熟发展期的都匀主要问题有“商业化气氛过浓”,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突出表现是“商铺林立,自然风景区呈现城市化倾向”。二是有人认为在中等尺度的城市过度旅游开发中,最明显现象就是城市中心区旅游设施供给的饱和,而诸如土地、建筑、道路和停车场相对有限,但能继续使用,一旦中心区出现饱和,再加上中心区地价猛涨,部分服务设施会向外更加扩散。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旅游的商业化研究偏重描述,以主观目的地的商业环境判断为主,尚未有学者定论“过度商业化”。本文不探讨“过度商业化”,而使用“旅游商业化”。
旅游商业化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这种现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商业功能的转化是由旅游推动的,大量商铺的顾客群体发生转变,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比例很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第二,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手工艺品减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
二、对黔南旅游城镇旅游商业化的调查
本课题要探讨的实地调查主要是对案例地主要街道沿街一楼民居的使用功能进行调查,不涉及一楼以上民居的功能。商业店铺分为三大类:面向旅游者的门面、面向游客和居民的门面、面向居民的门面。三类门面没有绝对界限,主要根据以下来判断:店铺所售商品、调查时对顾客的观察以及访谈时与业主的交流。面向旅游者的店铺顾客以旅游者为主,不排除居民的消费。
1.对都匀的调查
对黔南旅游城镇都匀市(综合旅游城镇)的调查时间是2009年5月13日至2009年5月20日,历时8天,调查范围基本包括旅客经常光顾街道,调查商铺共1019个,主要面向游客的门面主要分布在石板街、百子桥、小十字等,共有499个门面;主要面向游客和居民的门面主要分布于七街、文峰路、大西门等,共有316个门面;主要面向居民的门面主要分布于七街、库裆街、开发区等,共有204个门面。统计结果:2008年,都匀有百分之四十九门面目标顾客是旅游者,百分之三十一面向旅客与居民的门面,百分之二十面向居民,比例接近5:3:2。由此得到结论:目前都匀有约百分之八十的商业门面与旅游相关,其中百分之四十九的商业门面直接与旅游相关,都匀内的商业店铺对旅游依赖很大,商业店铺与旅游的相关性很强。根据本文对旅游商业化的特征界定,可以认为目前都匀已经是旅游商业化。
2.对独山的调查
对独山旅游县城沿主要街道的调查由作者主持于2009年6月完成,统计八角亭、纪含塔、中华路、文化路、中南路、环东路、县府路、深河桥的门面。工艺美术店、土特产商店等购物设施,以及酒楼饭店等餐饮设施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如美发美容店、服装缝纫店、日用杂货店等数量较少,与旅游服务设施相关的工艺美术店、土特产商店、客栈旅社等在各条街道内略有分区而又相互参透。2009年6月的调查统计结果是:独山城百分之四十七的门面顾客群体是旅游者,百分之三十四的门面顾客群体为旅游者和居民,而面向居民的门面仅占百分之十九,同样也可认定在调查时,独山县城(独山镇)已经旅游商业化。
三、综合研究与探索
都匀历史上就是进入长江和广西的交通重镇,因此逐步发展成为黔湘桂贸易的集市,并且长期以来就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 1956年建州成为州府所在地,更加繁荣,到1999年都匀申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后,旅游业发展得到了迅速发展。独山地处贵州南大门,黔桂公路、黔桂铁路贯穿境内,上通滇蜀,下达粤桂沿海,是大西南通海要道。
一般认为旅游开发后,随着旅游者不断涌进目的地,会带来很多经济效益,面向旅游的商业店铺增加,居民收益提高,从目前掌握的涉及旅游影响的统计均认定旅游者涌入与面向旅游的商业店铺增加是一种无可非议的现象,很少有人对这种必然性做出解释。
城市地租理论是城市土地区位优劣差异在空间上表现为级差地租和级差土地,级差地租包含在房租中,由房租体现。而门面租金高低直接是与所在街道的游客量有关,旅客越多,单位时间内被游客光顾的次数就多,销售商品的机率越大。因此,所谓街道区位都必须与游客量的大小结合起来分析。旅游城镇的旅游景点是旅游者主动关注的点,因此这些景点附近的门面以及连接这些景点的街道上的门面受游客光顾的机率较高,这种区位好的门面数量有限,商铺业主必须支付高额租金才能获取。作为民居的土地利用是没有经济收入和利润的,它对区位占有的土地价值利润低甚至是负数。只要有利可图,零售业主就能付出超过居住消费甚至更高的租金,同时家庭将会从利润很低的居住消费转向非住房商品消费。随着旅游发展,旅游者的踪迹将会慢慢扩散开来,伴随的是面向旅游者的商铺也在城镇内扩散,如前所述,都匀市、独山镇的布局可以看出面向旅游者的商铺逐步扩散。只要旅游者不断增长,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市镇内主要街道建筑一层门面将会转化为商铺,主要销售面向旅游者的商品,面向居民的门面将会逐步减少。
集体选择理论是以个人成本与收益分析为基础,依据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极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政府官员、旅游者、商铺业主以及当地居民都为达到自己最大的效益而进行选择:(1)旅游者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他们的消费取向改变着沿街门面的功能构成; (2)在政府官员的选择中旅游商铺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商铺能够交纳税费,增加就业,营造城镇内热闹繁荣景象,符合政府官员的利益;(3)随着旅游的发展,拥有旅游城镇主要街道住房的居民为逃避拥挤,考虑成本一收益的关系,会选择将房屋出租给他人用于经营以获取利益; (4)商铺业主均同意游客越多生意越好。在政府官员、旅游者、商铺业主和当地居民追逐自身最大利益的博弈下,都认同城镇内大量商铺的存在,并且很少采取措施限制商铺的蔓延,旅游商业化不可避免。
四、对都匀、独山两城镇旅游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改革建议
旅游商业化后的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存在,是旅游商业活动的载体,顾客群体以旅游者为主,转化为彻底的旅游城市,而旅游商业化前旅游城镇一般是商业贸易的载体,但这种商业活动的顾客群体以当地人、区域内农民以及其他客户为主,是生活性的城镇。这种转变导致作为城镇逐步失去生活性城市的特性,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城市,这种商业城市是以谋求利润的场所,而为了利润,就得忍受甚至鼓励城市的衰退、杂乱以及建筑物的狭小不便。商业氛围和旅行氛围过于强烈,侵蚀了传统文化和自然风景区,随着旅游和现代化的出现,传统建筑的形式、节庆、礼仪、语言、服饰、信仰、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正在消亡和改变,自然景区面积正在缩小,旅游城镇面临文化危机。
要解决旅游商业化对旅游城镇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应转移旅游城镇中心景区的面向游客的一些商铺。都匀:可转移到小围寨和杨柳街镇。南面的小围寨离市中心旅游区剑江中段和百子桥、石板街约三公里、东距郊外尧林溶洞约4公里,恰在两旅游重点之间;杨柳街镇离都匀市内旅游中心地带约10公里,距西北旅游风景区斗蓬山约15公里,也大致在两者之间。独山:可转向麻万镇一带,麻万镇距独山县城人文旅游中心区和深河桥抗战纪念地距离均大致相等。
将都匀、独山两城镇面向旅游者的店铺向郊外转移,既有利于城镇原生态旅游地的保存,又有利于郊外旅游业的拓展。
参考文献:
[1]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地理学报,2004,59(3).
[2]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旅游学刊,20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