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是贯彻科教兴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昆明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明显,中小学的布局、规划及办学条件与国家和省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还不适应,制约了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昆明市委、市政府从2000年以来,采取了“先农村、后城市”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积极调整全市中小学区域布局。
一、以标准化建设为载体,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
1.基本背景
昆明市于2000年实现“两基”,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十五”期间即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和收缩校点。截至2006年底,共排除中小学校舍危房35.5万平方米,撤并和收缩校点537个,建成458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多媒体、信息教育网络教室177个,新增教学光盘播放点855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 693个,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所占比例大,校点分散,校均规模小。2006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2 294所,在校学生75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1 941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85%;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43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数的60%。全市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仅有5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175人,办学规模小于6个班的小学还有906所,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小学还有163所,规模最小的一师一校点在校学生仅有4名(寻甸县塘子镇石板河村苗族小学)。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仅有16.2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858人,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初中还有75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62%。
二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率低。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及其辅助用房、设施、设备不配套。全市中小学校园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和设备配备3项指标同时达到国家标准的学校只有94所,仅占全市农村中小学的5%。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校点分散、规模小,全市农村教师缺编3 132人,尚有代课教师1 300人。学科教师专业不配套,专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多为兼职,英语、科技和信息技术等课基本没有专任教师,教学手段滞后,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差,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再加上历史上“普六”、“普九”标准低、且欠债大,导致中小学建设滞后。
针对上述问题,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07年5月14日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做出重大决策,在“十一五”期间,投资40亿元(不含土地征用费和“三通一平”)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努力提高规模办学效益。
2.主要经验
一是科学规划。实施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要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统筹规划,需增则增,宜并则并,适当集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妥善处理闲置资产,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从实际出发,坚持方便入学与规模办学相统一,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建一校成一校,使新建校舍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
二是统筹协调。把“注重质量与效益”和“牢固、实用、够用、安全、方便学生”的原则相统一,以农村初中、乡(镇)所在地中心小学和城郊接合部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为重点,突出规模效益和中心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持农村中小学校布点相对稳定;以改扩建为主,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初中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三是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参与的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教育、财政、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确保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搞好宣传发动,做通群众思想工作。通过广播、板报、传单等形式宣传布局调整的意义。多渠道筹集资金,落实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需经费,保证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实施。
四是分步实施。从2007年至2011年,分期分批完成撤并和收缩761个校点的区域布局调整工作,建设325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其中新(迁)建93所,改扩建232所。2007年完成撤并和收缩43个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20所;2008年完成撤并和收缩276个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99所;2009年计划撤并和收缩236个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106所,现已开工104所;2010年计划撤并和收缩206个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100所。
3.效益分析
一是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实施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避免了过去“年年建设,年年排危”的建设模式。同时,通过前后相关联,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推动了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学校规模和办学效益。
二是校点布局全面优化。从“十五”到“十一五”,昆明市实施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将完成撤并和收缩1 298个校点。全市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将由5个班增加到11.4个,校均在校生人数将由175人增加到503人;农村初中(含九年制学校)校均办学规模将由16.2个班增加到37.7个,校均在校生人数将由858人增加到1 860人。
二是教育投资效益提高。迁建后闲置的中学教育资源用于新办小学,达到“建一成二”的投资效果,节约了小学的建设投资;利用剩余或闲置的现有小学资源开办学前幼儿教育,扩大了学前幼儿教育建设;置换撤并收缩校点后的闲置教育资源,补充了新的教育投资;结合标准化建设,排除农村中小学现存D级危房6万平方米,节约了排危专项资金。
三是师资结构有效调整。实施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有效调整,以及专业合理配套,中小学师生比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二、以城乡区域一体化为抓手,努力优化城市中小学资源配置
1.基本背景
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区和呈贡县、安宁市,是全市乃至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呈现出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的发展趋势,完全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为此,2008年昆明市出台了《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昆通〔2008〕10号),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上述区域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
2.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分布和变化规律,四区一县一市和三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在对2003年以来的22所主城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新建13所配套学校的基础上,从2010年到2012年,全面推进新一轮城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主要目标
一是布局调整。到2012年,撤并现有初中9所、撤并小学46所,按城市学校建设标准新建30所公办中小学、8所民办学校;扶持创建3个民办教育集团。
二是规模扩大。到2012年,小学规模不少于18个班,初中不少于18个班,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九年一贯制。
三是功能完善。按照不低于国家城市学校现行建设标准的要求建校,配置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通过开放式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统一调配。
四是安全达标。按照国家和省校舍安全工程的要求,中小学校建设必须达到抗震设防、综合防灾的要求,确保师生安全。
4.总体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总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区域内,设置或保留18个班以上的小学,履行对学区内的管理职能,原则上撤并村完小;总人口在2万人左右的区域内,设置或保留18个班以上的初中,履行对学区内的管理职能;2万人以下的区域原则上不再设初中,可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以邻近区域联合办学;调整后的教育资源主要用于举办学前教育,确实闲置的校舍,由教育行政部门按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规定统一处置,处置所得必须用于当地发展义务教育。
二是先试先行。“四区一县一市”率先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分区、分类、分步推进,撤并办学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危房比例高的学校。
三是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城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布局调整中的重大问题。
四是保障投入。建立“政府为主、信贷为辅、招商补充”的投入机制,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资金与中小学标准化资金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安排,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创新机制。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中心,办学服务半径适当,服务功能较为齐全,打破行政区划局限的学区管理机制。
六是深化改革。制定满足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方案,按照城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以生师比配置和核定教师编制;推行教师聘任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