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德 薛 勇 颜 玉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最优化基本特征及内含,并提出来利用反馈信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措施。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最优化 反馈信息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07
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2007-21 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2007-52
作者简介:吴玉德,34岁,男,学士,讲师,从事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
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应包括教学设计最优化和教学实施最优化两大内容。
一、教学设计最优化的特征
教学设计最优化,受设计者的教学观念的制约,同时也受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的制约。其最优化的特征应是符合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最优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除应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之外,还应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目标最优化的特征,应体现于目标设计的完整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适切性三大方面。
(二)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特征
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特征,应该是教师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以及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的简约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手段)最优化的特征
教学策略最优化的特征是:符合简约性、发展性、教育性和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符合启发性、直观性、巩固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符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质量观;教师重视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重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并做到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四)教学评价最优化的特征
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
1.形成性评价最优化的特征
(1)评价及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较高,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并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2)教师能及时做好点评和调控,并做到个别化辅导。
2.总结性评价最优化的特征
(1)试题的知识复盖面广,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既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测评,也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测评。
二、教学实施最优化的内含
教学实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使教师进入了动态把握和动态调控阶段。因此,教学实施最优化,除了受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师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制约之外,还特别受到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制约。教学实施最优化的内含如下:
1.教学语言技能最优化;2.教学演示技能最优化;3.提问技能最优化;4.讲解概念技能最优化;5.板书技能最优化;6.教态变化技能最优化;7.导入技能最优化;8.反馈强化技能最优化;9.组织教学技能最优化;10.结束技能最优化。
三、利用反馈信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措施
(一)反馈的及时性。一般来说,及时反馈比延迟反馈效益更高。因为及时反馈可以 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上的不足,有利于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过程,组成这个过程的感知、识记、理解、运用等各个阶段都是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及时反馈就是要把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作为整体,对这整体的各个阶段进行反馈。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学到什么?教师受到什么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案施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临时调整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临时变换教法。对于这些调整,我们都应在课后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并记载下来,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宝贵借鉴。
(二)反馈的层次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尽相同的年轻人,是一群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各异的学生。因此,他们对于一个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总是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这也是因为学生总是从学习较简单的知识逐步过渡到学习较复杂的知识,认识和掌握水平也是从教低水平过度到教高水平。因此,我明确的做到准确、及时地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时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音调高低,了解其心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判断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掌握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在备课时,判断心得学习任务跟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基础间的差距,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按布鲁姆的认知水平分类的要求作好考试后的评价,建立学生认知结构档案,有针对性的作好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某一知识结构方面的补缺拾遗工作。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对每一系列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了解学生各层次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一新知识。
反馈的层次性还要视教师对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这样了解的情况才具有普遍性、准确性,教师才能运用获得的正确信息,因人施教,有效的调控教学,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反馈的多样性。根据学生年龄、知识、思维能力的特点,反馈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师或学生的单向反馈,又要有师生间的双向反馈,还要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多向反馈,使反馈信息更全面、更准确。另外,反馈中练习设计形式要活泼多样,切忌单调、重复,单一形式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好奇是青年的普遍心理,教师必须从内容的要求周密考虑,精心构思,较多的变换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因素。
教学设计最优化的要求和教学实施最优化的特征一起,构成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这一基本特征和要求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准则和依据,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而必须不断努力的方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反馈原理,从反馈的及时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出发,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刘生编 《教学论》[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4
[2]郭友等编著 《教师教学技能》[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