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泓霈
《中国青年报》12月10日报道,该报记者奔赴发生踩踏事件的育才中学采访。“朱斌啊?死了!”12月8日下午1点,在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记者向一位女生询问罹难者朱斌的情况,她直截了当地这样回答。“可怜的朱斌”,接下来她这么评价了一句,但口吻却非常奇异,脸上分明还挂着笑意。而另一个初一年级的男生,在小学跟朱斌同班6年,记者问他朱斌的情况,他也是笑笑说“没什么”。记者追问,朱斌有什么爱好吗?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绘画、唱歌等等,他的回答依然是“没什么”。我惊讶于他脸上的笑容和丝毫看不到的悲伤,问:“朱斌遭遇这样的不幸,你难过吗?”他忸怩了几秒钟,轻轻地说了一个字:“不。”
最先引起笔者关注的是文章的标题,引题是“惨烈应试让孩子们死在了赶往床铺的路上”,标题是《湘乡踩踏万人痛哭同学漠然》。是啊,还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让人彻骨疼痛的呢?亲人的逝去、亲朋的死别,都会在我们心上烙下疤痕,成为永远的痛,并长久弥漫在未来噩梦中。这是人应该具有的本能:怜悯逝者,怀念亲人,珍惜感情。拥有一颗爱人的心,懂得珍惜,让生活空间处处洋溢着爱的阳光。
可这些孩子怎么了?简单判定他们的情感冷漠似乎不够公正和准确,“人之初,性本善”决定了他们应该具备仁心。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享受着两代人的爱,他们更应该具有朴素的精神爱戴和牵挂,具有敬畏生命的人格意识,可经历“校园踩踏事故”的死亡恐怖和强烈刺激,他们却将灾难当作游戏,将恐怖当作谈资,对死亡如此淡然,毫无悲悯情怀。这种情感的冷漠倾向让人担心!
这种情感的产生绝非偶然。据报道,“有家长说,在这个学校,光知道读书,不知道别的”。“只抓教学质量,其他不管”。“孩子每半个月才放一次假,补课现象严重,作业多得要死”,“而且,3年也没开过家长会”。而与此相反的是,这所学校却有着“令人惊讶的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和整体的高升学率”。这种情况在重点中学很普遍。强化“升学率崇拜”和“智能挂帅”,才使孩子的情趣发展、生命意识和珍惜意识被完全打乱,才使得孩子成为情感淡漠、表情僵硬的“学习机器”。现实中的“校园踩踏事故”可以凭借完善的安全制度得以避免,可隐形的“校园踩踏事故”却会对社会和孩子造成巨大的威胁。面对伙伴的尸骨,将伙伴的死亡当作趣闻和谈资,进行不遗余力的分数竞争和比拼,这种“精神踩踏事故”远比现实中的校园踩踏事故更有破坏性。
“精神踩踏事故”再次提醒我们,“升学率崇拜”看起来非常风光,但培养出来的却是“优秀的次品”、“美丽的赝品”。虽然学校能得到暂时的名校回报,却会给孩子的终生带来潜在的伤害。我们已经受到了生命消失的沉痛打击,再度的精神打击只会加剧我们的精神惶恐,给社会造成更多危险和威胁。
应该清除“精神塌踩事故”的冷漠基因:提升升学率,也要关注心灵发展;提升学习成绩,但绝不能忽略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情趣发展。这种做法一点都不矛盾。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良好的情感,和谐的性情会成为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