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换英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疑激趣
1.揭题。同学们,老师曾读过这样一段话:“理想的人生应是这样的:少年时生活在美国,因为那里非常的富有,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青年时生活在法国,最好是巴黎,因为那里是浪漫之都;而老年时则应生活在中国。”知道为什么吗?等我们学了《散步》这篇课文,大家就会明白。
2.配乐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配乐朗读将学生带入了一种诗意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其实是一个精神愉悦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看看“我”这个人怎么样?还有我的妻子、母亲和儿子呢?
2.读文反馈。(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家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是否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能说说它使你感动的原因吗?(2)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大家还记得课前老师给你们留下的那个悬念吗?——为什么老年时应生活在中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紧扣“这一家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是否有细节打动了你?”同时提醒,还记得课前留下的悬念“为什么老年时应生活在中国吗?”
三、品读课文,渐悟佳境
1.品词。文中有多处是大词小用,如写散步要走不同的路用了一个词语“分歧”。“分歧”本意是思想、意见、看法等不一致,有差别。一般用于比较重要的事情,散步是小事,散步中要走不同的路更是小事中的小事,却用了“分歧”,这是为什么?
2.品读句段。《散步》是一篇内涵蕴藉丰富的美文。同学们欣赏各有侧重。比如,老师就比较喜欢课文第8自然段,首先是因为背母亲这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着我;其次这段话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整齐、优美,有一种对称美。下面,同学们也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放声诵读一到两遍,并想想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就是要上成读书课。因此,让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反复读课文,读懂作者用词之巧妙用心之良苦,读出作品的深意,并填补作品留下的空白:试想象“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反应?妻子呢?
四、联系实际,谈感恩情怀
1.欣赏歌曲《母亲》,创设情境。
2.生活中,你的母亲是怎么爱你的?她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
3.那么,当母亲老了以后,你们会做些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课文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优美语言中,给我们呈现的是尊老爱幼的时代风尚,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让这种美好风尚在年轻一代身上继续发扬。◆(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东湖中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