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美
医学检验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学内容多、课时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要使教与学的各要素在教学动态过程中的组合形式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谐性,从而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一、承前启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有机配合的过程。教师上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正如说书的人一样,往往通过三言两语激起听众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要在唤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由于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学生在学习上又存在复杂性、遗忘性,教师应花一定时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点,内容上可涉及与本次课相关的曾经学过的本学科知识及相邻学科知识,甚至生活常识,在此基础上提出质疑,为新课展开掀起心理上的浪花,以达到承前启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精讲重点,启迪思维
课堂讲授,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精辟地讲授,让学生学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结构。因此,教师在全盘理解教材本质的基础上,把各知识点的纵横关系摸透,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精心写好教案,设计集图、文、声、像、动画等诸多信息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精讲。 所谓重点即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解决的基础知识或临床检验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关键。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知识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的地方,多为抽象的、复杂的、较深奥的或接触较少的知识。教师对重点的确定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避免贪大求全,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要敢于删掉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概念准确,详略适当。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动态和学生心理反应,要从学生的表情中感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提问中判断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方向发展。
三、归纳整理,触类旁通
教师精讲的目的不仅是要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而且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思考时间。在教学中,教是学的基础,而学生学会才是教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能否理解、掌握和应用,是检验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
在思考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将知识点整理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将所学知识归类整理,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疾病都可以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是很多疾病的共性。但是,发病部位不同,各人免疫功能不同,增高的多少不同,也有其特殊性。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你给他鱼,他只能吃一次,而你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他可以终身享受。
四、反馈信息,不断改正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如何判断你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一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薄弱点、思维的疏漏点,精心选编一组检测教学效果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完成。通过及时的评估反馈,使教师能掌握学生学习的现状与教学目的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速度、内容并改正教学方法。
因为每节课堂讲授的知识密度都较大,所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十分重要。教师课后应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同时抽时间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及时检查。◆(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湘南学院)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