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

2009-05-11 02:27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真君子志向君子

汤 英

叶圣陶先生说:“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且有利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既不能脱离文本只进行思想教育,架空分析,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分析文本而不进行思想教育,呆读课文;而要依凭课文中的字、词、旬、段,寻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通过朗读、理解、感受等方法,使学生的心灵与文章的思想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就此,笔者浅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导语中渗透

课前导语是把学生引向课文的桥梁。一段简短精彩的导语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笔者首先出示中国地图,然后指着海南省最南端的位置说:“这就是三亚的所在地,那儿气候独特,长年如夏,三冬不见霜雪,四季鲜花常开,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览一下,好吗?”这时,同学们立即精神抖擞,一种求知求美之情溢于脸上,这就为进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品读关键词句中渗透

教学时,教师要紧紧抓住那些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吟诵,体会课文内容内在的思想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

例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并理解;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在分析重点语段中渗透

段是构成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为了表情达意,常常把与中心有关的段落描写得特别详细。因此,重点段落具有鲜明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想、写、说,使蕴含其间的教育因素无形地潜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为了更好地处理重、难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君子”这个词的,然后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了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都是君子的品质。接着引导提出问题: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最后师生交流,相互启发,逐渐达成共识,明确孔子所说“水是真君子”的真正用意。当学生明确孔子评价水的用意是要求他的弟子做真君子后,教师拓展引导:“孔子要求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个真君子,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做真君子吗?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愿意,因为君子志向高远,我也想做个志向高远的人。”有的说:“我也愿意,因为君子心胸宽广。”大家发言踊跃。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学会了读书、思考,并领悟了人生的哲理。

四、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

为了让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立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必须使学生从认识、理解中去树立起文本中所描写人物的形象。

例如,教学《船长》一文,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进行分析,如课文中客轮遇险后对哈尔威船长的描写,“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以及“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通过朗读、写批注、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他的言行中感受他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和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爱护妇女儿童的高尚品质。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空洞肤浅的,而是具体、深刻的。

总之,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也不是靠几篇课文就可以奏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寻找结合点,点滴渗透,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还要受到美好的理想、道德、情操的熏陶。

猜你喜欢
真君子志向君子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麻辣生活
君子无所争
网络箴言口号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一日晚……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