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近日发生维吾尔族人攻击汉人的暴乱,伤亡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并且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谓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所罕见。如同去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的西藏拉萨骚乱,此次大暴乱的发生也是出其不意,肇事者看似充满仇恨,行为嚣张而凶残。
以过去情形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时而发生小规模冲突事件,但基本上都是针对政府机关和其他权力部门的行为,当地少数民族和汉人之间大体上都是相安无事、和平相处。可是,从拉萨和乌鲁木齐的骚乱事件看,闹事者把无辜的汉人一律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毫无同胞之情,这是值得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新特点。
中共执政以来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大致可概括为政治上怀柔、经济上优惠、待遇上优厚,目的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这种政策使少数民族人口享受了汉人所不能享受的好处,因此使一些汉人颇感羡慕,例如在升学机会和仕途升迁等方面。但是,从拉萨和乌鲁木齐骚乱分子仇视汉人的行为看,少数民族虽然从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中得到了很多好处,但身份上的求同意识并没有增强,反而越来越强调民族身份的差异。而排斥汉人、仇视汉人的心态,乃至逢汉人必除之而后快的恐怖行径,就是这种身份求异意识的极端表现。
当然,这种现象不只出现于中国,其他一些国家也都遇到过。虽然具体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冷战结束之后民族自觉以及民族自决意识的抬头与作祟,是近年来各国发生种族仇视悲剧的大背景。而中国西部边疆地区通常易受外部局势影响,此次乌鲁木齐的骚乱事件难免与外在因素有牵扯。
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行之有年,至今已经成为理所当然之事,目前实无作重大调整的必要,而且也不现实。但是鉴于西藏和新疆两大自治区先后发生同一模式的暴力事件,现在应该是中国有关当局提高警觉的时候。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对内部安全的保障和维护机制进行重新检视,弄清楚此类动乱何以迅速酿成、何以突然爆发、何以动辄导致大批无辜者死亡。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有效地防范暴乱,并在暴乱发生后及时地作出反应。
(《联合早报》,7月8日)
反“疆独”外交斗争北京缺乏进攻性
反“疆独”存在两个战场,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疆独”组织在这两个战场相互呼应,互为依托,对中央政府进行狙击。以今次暴乱为例,境外“疆独”组织利用广东韶关的维汉冲突大做文章,要求维人“做点大事”。当国内“疆独”势力发动极为血腥的暴乱后,境外“疆独”组织又向欧美各国展开积极游说公关,向国际传媒喊冤叫屈,以争取支持。
从目前情况看,“疆独”组织的这个策略获得部分成功,起码已将新疆问题炒热,并提高了“疆独”组织和领袖人物在欧美的知名度。最关键的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传媒开始撇开暴乱分子的血腥暴行于不顾,反而质疑北京的少数民族政策。
在西方传媒关于今次暴乱的报道中,有关汉人受到屠杀的消息与照片很少更多的是维族妇女在记者面前哭诉和汉人持棍棒在街头游行,以及中国军警誓师的照片。相形对照之下,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汉人在军警支持下屠杀维族人,这使原本占据道德高地的中国政府,被异化变成了压迫少数民族的众矢之的。
近年“疆独”组织在海外不断壮大,这既有国际势力支持的背景,也有中国主动在海外狙击“疆独”不得力的原因。“疆独”组织由于其暴力性质,已经是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头号大敌,但中国一直顾忌与穆斯林国家的关系以及欧美各国的壓力,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支持“疆独”组织的国家进行交涉。最简单例子,“东突”组织多名成员被擒获后,美国宁可将其安置于帛琉这些弹丸之地,也不移交给中国。而海外“疆独”组织的大本营设在德国慕尼黑,中国对德国也无计可施。
(香港《太阳报》,7月0日)
从乌鲁木齐骚乱事件看,闹事者把无辜汉人一律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是值得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