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训练场上,指挥官们为如何走队列发愁。此时,解放军尚无统一的《队列条令》,士兵们的动作无法统一。199师师长李水清的阅兵教材是刘伯承留学苏联时撰写的一本小册子,以及国民党军队的《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步兵操典》。
但这些教材也不能让李水清确切知道该怎么练。李回忆称:“这个老总来了说,不行,得改……那个老总来了又说,怎么能这样练呢,快改回来。怎么迈步、怎么甩袖、怎么挎枪,各说各的理儿,搞得大家无所依从。”
与此同时,海军方队的教练孙国桢正在按照英国的操典来训练士兵。孙曾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步兵基准兵,后被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但孙国桢归国后,成为“重庆”舰起义军官之一,加入了新政权。训练中,孙国桢发现,海军方阵的队列虽然整齐,步伐却明显比其他方队慢。孙国桢不得不去其他队列参观,才发现差异:英国操典中步速为每分钟114步,而《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步兵操典》则是每分钟120步。
队列标准演变史
1959年10月1日,首都民兵师通过天安门检阅台。
直到9月底,阅兵部队才被统—了方队规模等基本参数。数天后的开国大典上,阅兵部队以横排面12人,每个方队12个排面,每分钟120步的步速通过天安门广场。直到两年后,解放军有了自己的队列标准,军人的行进姿态和队列终于有章可循。
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队列条令是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新定步兵操法》,内含单个教练、排教练、队(连)教练、营教练、标教练、协教练等项目。此时,清政府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军事思想,创建新军,学习西洋战法。
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步兵操典》套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步兵操典》。主编张卓为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后任中央步校教育长。根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军操典沿习自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陆军,而日本则“学步自德国普鲁士军人”。这也是共产党军队队列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令解放军队列如今依然带有德国式的影子。
1943年,八路军摘印了上述《步兵操典》,分册出版,名为《民国二十四年步兵操典摘要》,成为共产党军队历史上第一部队列条令。
建国后的1951年,总参谋部奉毛泽东之命,颁布《队列条令(草案)》,以及《内务条令(草案)》和《纪律条令(草案)》在全军试行。这些条令成为解放军此后各版本条令的依据。
此后,《队列条令》历经5次修订。现行《队列条令》为1997年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所签署颁发。《队列条令》通过步幅、步速、列、路、伍、翼等各种指标,规定了队列中士兵的每一个动作。
对于阅兵式中最为重要的正步,《队列条令》的要求是:“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指轻轻握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第二节;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下沿摆到高于最下方衣扣约10厘米处(着夏季作训服时,约与第三衣扣同高;着冬季作训服时,约与第四衣扣同高:着水兵服时,手腕上沿距领口角约15厘米),离身体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齐步的步幅与正步相同,但步速为每分钟116~122步。队列中,左右士兵两肘间距通常约10厘米,前后士兵前一名脚跟至后一名脚尖约75厘米。但需要时可作调整。
正步(英文称Goose-stepping。鹅步)源自普鲁士陆军,向来是军人训练严格的象征。二战期间,德军占领巴黎时的胜利阅兵,曾经踢正步,令正步在西方一度被认为是独裁的象征。美、英等国从不踢正步,战后德国也不再踢正步。国民党军进入台湾后,保留了抗战前学自德式操典的正步,但自2003年起,对于正步的存废一直存在争议,却又始终没有废除。
如今,解放军的正步与德国式和苏联式均有区别:持枪正步时双手持枪,与德军不同而类似于俄军。徒手正步时手臂弯曲,摆动至胸前,与俄军不同而类似于德军。这也是解放军正步区别于原社会主义阵营的俄军和朝鲜军队的最明显标志:两国正步均为双臂向下垂直不动,紧贴裤腿侧面中缝。此外,踢腿高度明显较低,行进中不具备跳跃性而是更加平稳,也令解放军阅兵与俄、朝等国截然不同。
1964年,解放军《队列条令》首次出现阅兵条款。现行《队列条令》规定,阅兵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通常进行两项。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及团以上部队军政主要首长或者被上述人员授权的其他领导和首长实施。通常由1人检阅。
当阅兵首长行至受阅队列右前方时,指挥员下达“敬礼”的口令。位于指挥位置的军官行举手礼,其余人员行注目礼,目迎目送首长(左、右转头不超过45度)。
当首长问候“同志们好!”或者“同志们辛苦了!”,队列人员应当齐声洪亮地回答“首长——好!”或者“为——人民——服务!。当首长通过后,指挥员下达“礼毕”的口令,队列人员礼毕。
分列式则分为标兵就位、调整为分列式队形、开始行进、接受首长检阅、送军旗等步骤。
1949年的开国阅兵如今看来过于粗糙。不论是队列整齐程度,还是士兵动作的力度,都与现在的队列水平相去甚远。那时的正步姿势为右肩扛枪或双手持枪,左手摆臂约45度但不弯曲,踢腿高度较低,使得开国大典上的正步看上去和齐步几乎没有区别。
1952年起,国庆阅兵的正步变得与现在相似:持枪队列正步时双手持枪,徒手队列正步摆臂端平至胸前。与此后的历次阅兵相同,一排排白手套在胸前整齐翻飞的画面开始出现。但这一年,士兵正步的步幅为70厘米,略小于现在的步幅
世界上最大的方队
1959年国庆阅兵。
此间,天安门广场经过历次大修,面积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国庆阅兵方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直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阅兵方队。
1954年国庆5周年,阅兵徒步方队扩大为横排面20人,每个方队10个排面。1959年,再一次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面积已达40公顷,与1954年相比扩大了2倍半。徒步方队的横排面由20人,增加到24人,以适应越来越辽阔的广场(排面数不变)。
这10年间,孙国桢一直是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的国庆队列教练,他训练的方队也一直是国庆阅兵的第一名。孙显示了对队列的狂热爱好,并连续17年记录阅兵日志。1984年,孙国桢再次成为国庆阅兵海军方阵的总教练,并使用了许多独特的训练方法:所有士兵将军帽反过来顶在头上;方队被切割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多种形状进行训练。
这一年,沈阳炮兵学校(现沈阳炮兵学院前身)学员龙洞庭也被选入阅兵部队,经受了长达10个月的训练。龙所经历的训练分为几个阶段。训练的最初阶段,根据每个士兵的不同缺点,有的士兵在军装领子上插别针,针尖顶着脖子;有的士兵身后绑着木制的十字架;罗圈腿的学员每天睡觉时用绳子和木板将双腿绑起来矫正。
因为身姿较好,龙洞庭很幸运地没有用上这些矫正方法,但他同样需要按照比《队列条令》细致得多的要求来训练。手的前后摆动幅度、摆臂时手心方向和角度、手肘位置和离身体的距离等都有明确的数据。教练拿着刻有尺度的棒子,随时测量士兵们不同部位的数据。
与《队列条令》所规定的每分钟正步110~116步、齐步116~122步的步速不同,国庆阅兵步速被精确地规定为正步、齐步都是每分钟116步。
为确保国庆当天的万无一失,训练强度远远超过阅兵当天的要求:眼睛40秒钟才可以眨一下,还必须炯炯有神;正步踢腿定位3分钟不能动,站军姿则最长达4个小时。
最初的个人军姿训练之后,士兵们开始进行队列排面训练。他们被要求脚尖线、手线、枪口线、下颌线、帽檐线五线整齐,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直线。士兵们被分为一横排、一竖排、一条斜线、小方块等各种形状反复训练。训练的最后阶段,已经做到排面整齐的各个方队开始听着军乐练,踩鼓点成为训练的重点。
每天长达十三四个小时的训练,龙洞庭要喝掉8公斤水、流汗5公斤,一些队友累得尿血。艰苦训练的结果是,官方报道称,1984年的阅兵创造了世界之最:世界各国受阅方队横排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但在1984年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方队达到横排面25人,共14个排面,每个方队人数多达352人的超大规模(包括领队两人)。这次大阅兵,海军方队受到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通令嘉奖,孙国桢荣立个人二等功。
1994年,孙国桢所在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的时任院长、海军司令吴胜利提议,把全院的学员编到一个队伍中,同唱一首歌,同走一个步调。
第二年年底,世界上最大的徒步队列,横排面25人,共42个排面的1050人干人大方队训练成功。这一规模相当于天安门阅兵时方队人数的3倍。
1995年12月10日,千人大方队为来访的23国驻华武官表演。行进中,1050人的队伍突然原地转身180度,队形随即变幻成三角形、菱形以及V字形,组成该校最为骄傲的“三角方阵、菱形方阵和胜利方阵”。
世界震惊了。印度武官称,印度的队列训练都是一排、一行的,没见过如此大规模的方队。澳大利亚武官感叹,澳大利亚海军共有1万多人,而眼前整齐划一的方队已经相当于澳大利亚海军的1/10。
96米,128个正步
1984年10月1日上午10时,国庆典礼开始。国歌声中,龙洞庭作为炮兵学校方队成员,与战友们一起站在东长安街北侧,等待邓小平的检阅。建国35年以来解放军日趋成熟的军事礼仪,队列、阅兵的条令和训练,集中地沉淀在这一天绽放。这一天,也成为取消国庆阅兵24年之后,中国之后国庆阅兵的范本。
与之前的国庆阅兵不同,根据1983年中央军委的研究决定,这一年的阅兵,由阅兵总指挥向中央军委主席报告后即阅兵,国防部长不再讲话。
国歌结束后,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坐的黑色敞篷轿车驶出天安门城楼,停在金水桥和国旗杆之间的长安街上,车头向东。与此同时,阅兵总指挥秦基伟乘着黑色敞篷车从东长安街徐徐驶来,车头向西停在邓小平所在阅兵车的右前方。
秦基伟向身着中山装、手扶栏杆的邓小平行军礼,并大声报告:“军委主席,庆祝建国35周年,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你检阅。阅兵总指挥秦基伟。”邓小平轻轻挥手,阅兵车缓缓开动,军乐同时奏响。秦基伟所在检阅车随后掉头,紧跟邓小平身后。
邓在每个方队前向士兵们问候:“同志们好!”士兵们回答:“首长好!”邓接着问候:“同志们辛苦了!”士兵们齐声高呼:“为人民服务!”
10时18分,邓小平结束检阅式后,回到天安门城楼,并发表讲话,要求士兵们“努力掌握和提高应付现代战争的知识与能力”。
邓在讲话的时候,所有方队从长安街北侧平移至长安街中央,并向右转,面朝西,准备即将到来的分列式。
龙洞庭站立的位置,称为“调整线”,整个阅兵结束后龙洞庭所处的位置,将是他所在方队的“疏散线”。长达10个月的训练的全部成果,将展现在这两条线之间。
此时,三军仪仗队军旗手程志强站在所有队列的最前端,他将带领全部受阅方队走过天安门前的长安街。在此之前,程志强曾经反复精确测量过自己的阅兵行进路线:阅兵线总长743.25米,地面1984块方砖,标准正步为991步,历时8分33秒。
10时23分,邓小平讲话结束后,阅兵副总指挥周衣冰宣布:“分列式开始!”各个方队开始依次齐步向前行进。
前面的方队出发后,龙洞庭听见领队高喊:“齐步走!”整个方队开始了正步前的“前齐步”。此时的龙洞庭心里一片空白,除聚精会神地听口令,一边走一边用余光盯紧自己与前排、右排战友的位置,什么也不想。
领队走到东华表的时候,龙听见领队高喊:“向右看!”整个方队跟着齐声高呼“一、二!”,并瞬间换齐步为正步。此时,整个方队进入了敬礼线。接下来的时间,龙洞庭需要一边正步走,一边向右看着天安门的方向。
等到方队的最后一个排面走过西华表,领队高喊“齐步走!”,整个方队重新变正步为齐步,开始了“后齐步”。这是方队的“礼毕线“,
直到走到西长安街某处,自己方队的“疏散线”,龙洞庭的阅兵使命宣告完成。
“敬礼线”和“礼毕线”之间,龙洞庭和所有的士兵一样,走过了96米共128个正步,用时1分6秒。
天安门正前方的这96米、128个正步,成为所有士兵最华丽的演出。每个方队,350双白手套在胸前精准地翻飞(2名领队行军礼,仅挥动左手臂),录音师将长长的录音设备贴近地面,将352双军靴重重地踏在地板上的声音清晰地传到了电视机里。
龙洞庭在这96米中,很想看看天安门城楼上都有谁在看着自己。但如果不仰头,龙的目光看不了城楼那么高。好在龙用余光看清了天安门两侧的观礼台:密密麻麻的很多外宾,这是他多年之后依然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