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年英
2007年岁末的最后几天,我是和来自湖南某报业集团的几个年轻小伙在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的高排村度过的。
那真是一段令人格外难忘的日子。
我们先是驱车从长沙来到兴华,然后由兴华步行上山,经过半天的艰苦跋涉,才在中午时分到达我向往已久的高排苗寨。
初见高排,立即被它磅礴的气势和原始的色彩迷住了。
一个数百户木楼人家的寨子建立在大坡的山腰之上,寨脚是一片繁茂而古老的大树,寨头也是连绵的山坡和密林,村寨内几乎看不到任何诸如钢筋水泥或砖石玻璃之类的现代建筑材料,处处显现出“原生态”的色彩。
我们被乡政府安排住进高排村的小学里。因为要过鼓藏节,小学放了假,所有教室都被腾出来做了临时的招待所。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们到达高排之前,已经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客人先期抵达了。北京某一文化单位还专门在寨脚修建起了一栋崭新的木楼用于接待本系统的人员。也有些人为了更加深入地采访和感受到苗家人的节日文化氛围,直接住进了老百姓家。
一个完全听不懂汉语的老外居然也通过手势语言住进了村长家。
黄昏时分,附近苗寨的客人们陆续到来。他们挑着各种各样的礼物,穿着色彩丰富的节日盛装,结伴而来,到亲戚家后就立即燃放鞭炮,整个村寨顿时弥漫着一种浓重的节日气氛。
时令早已过了冬至而接近小寒了,所以高排的夜晚格外寒凉。教室里的许多玻璃都是破的,根本挡不住风寒。而更糟糕的情况是,我们每个人都只领到了一床非常薄的棉被,所以即便我们是和衣而睡,也依然感到寒气袭人。
次日中午开始跳芦笙。
在酝酿了一个上午之后,随着一阵急促的鞭炮声响过,村寨中央的小小芦笙场立即芦笙大作,人声鼎沸。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聚集在一起,狂歌劲舞。整个村寨顿时沸腾了,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试图从人群中穿过,走进舞蹈的中心区域,但根本不可能,所有的空间都被人的身体挡住了、堵死了,滴水不漏、水泄不通。我只好在外围找一个位置稍高一点的地方,用长焦缩短空间距离而进行观察和拍摄。
到下午3点钟,芦笙会达到高潮。
人山人海。到处可见各种类型的摄影家及他们的“长枪短炮”。
他们到底是怎么得知这里有鼓藏节信息的?又为什么对这个信息如此感兴趣?对此我无法猜测和了解,但我却从他们匆忙的身影和兴奋的神情中看到了这个节日对于他们的巨大吸引力。
其实,吸引他们的远不止是节日而已。说到底,节日不过是一个民族的庆典仪式罢了,但通过这种仪式,却可以充分展示一个民族的种种文化精粹。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大家就是为着苗族文化本身特有的魅力而来的。
我曾经把贵州文化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性”,即:多元性、原生性、神秘性。而苗族文化正是贵州文化的主要代表,因此也同样具备这三个特性。在世界日趋一体化和同质化的时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第三天,高排苗族村民举行“转牛塘”的仪式。这也是苗族鼓藏节最富有魅力的内容之一。这天上午10点钟左右,高排苗家人按家族为单位,拉着即将用于祭祀的大水牛来到位于村寨后坡顶上的斗牛塘里,围着牛塘转圈子,以示对祖先的缅怀和祭奠。
我赶到牛塘时,山坡两边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热闹的人们。所有的人都身着传统的服装。从远处看去,那就是一片翻滚和涌动着的色彩斑斓的波浪汪洋。
几乎所有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都被这片色彩的汪洋震撼住了,也同时被那古老而庄重的仪式感动得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