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华
【关键词】 颌骨 ; 粘液瘤 ; 牙源性
颌骨粘液瘤临床上极少见,多为个人案或小病例组报告,其临床表现无典型性特征,临床极易误诊,我科自1990年至今共收治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6例,男女构成比为1:2,年龄6~44岁,平均29.5岁。发生于上颌骨5例,下颌骨4例。3例伴有肿瘤区牙齿缺失及阻生牙或埋伏牙。3例误诊为造釉细胞瘤,3例误诊为颌骨囊肿,2例误诊为颌骨骨巨细胞瘤,1例误诊为浆细胞肉芽肿。
1.2 临床表现 9例病例,病史最长63个月,病史最短2个月,早期无自觉症状,仅2例表现有牙齿不适,肿物早期均表现以牙槽突区域肿大膨隆为特征,肿物生长缓慢,患者多在肿瘤增大并出现颌骨膨隆致面部畸形时始发现肿物,多伴有牙齿松动,亦有牙齿缺失及埋伏牙或阻生牙存在,X线显示颌骨有界限不清的骨质破坏,以牙槽突破坏最严重,有时呈现以牙为中心的颌骨破坏影像,可见不典型多房性透光影,分隔不规则,可见肿瘤周围牙齿移位,牙根之间呈扇形分开征像,未发现明显牙根吸收。本组病例3例有不典型分房结构,3例伴有埋伏阻生牙。5例患者术前病检,其中4例确诊为颌骨牙源性粘液瘤,纠正了临床诊断,1例报告为浆细胞肉芽肿,术后病理确诊。4例术中快速冰冻确诊颌骨牙源性粘液瘤。
1.3 治疗方法 9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手术,手术以肿瘤外1.0~0.5 cm扩大切除肿瘤。5例上颌骨肿瘤中,1例肿瘤侵犯颧骨及眶下壁,行颧骨部分切除及上颌骨全切除术,2例肿瘤侵犯上颌窦骨壁,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3例均进行赝复体修复,另2例肿瘤未侵犯上颌窦骨壁,行上颌骨部分切除,保留上颌窦粘膜或大部分粘膜,用同侧颊脂垫修复创面。 4例下颌骨肿瘤中,2例行下颌骨切除,同期游离髂骨移植修复手术,2例行下颌骨方块切除手术。
2 结果
9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颌骨牙源性粘液瘤,术后随访0.5~18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3.1 颌骨粘液瘤是一种良性但有局部浸润性的肿瘤,其临床症状与其他颌骨中心性膨胀性良性肿瘤很相似,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膨隆状肿物及牙齿松动,肿瘤区有牙齿缺失及埋伏牙或阻生牙,X线无典型的影像特征,很难与颌骨造釉细胞瘤,中心性颌骨骨巨细胞瘤,颌骨囊肿等相鉴别,临床上易造成误诊。与刘运岭[1]及胡砚平等[2]报告一致。
3.2 颌骨粘液瘤可见各年龄组,好发于年轻人,本组资料平均年龄29.5岁,与国内文献一致,但女性多于男性,与徐保华等[3]报告之男女1.6:1有明显区别,而与胡砚平等[2]报告男女1:1.4及徐袁瑾等[4]报告男女1:1.5女性偏多相近,考虑该病好发于女性,但各组病例均较少,有待进一步观察。
3.3 颌骨粘液瘤肉眼可见肿瘤边界不清,剖面为灰白或乳白色,半透明,较脆,有粘液,常无包膜,偶见不完整包膜,显微镜检查,肿瘤由棱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有细长胞浆突起,可见少量胶原 纤维及牙源性上皮,病理表现与乔永明等[5]报告结果一致,加之X线常表现为颌骨界限不清的骨质破杯,尤其牙槽突破坏最严重,与徐保华等[3]报告一致,符合肿瘤来源于牙源上皮的观点。
3.4 颌骨粘液瘤具有局部浸润性特点,多不累及骨膜,肌肉[3],治疗以局部扩大切除为主,单一刮治手术后,有复发现象[2],但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勿须淋巴清扫术。本组病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手术无一例复发,说明扩大切除手术是治愈本病的根本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刘运岭.牙源性粘液瘤误诊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6):927-928.
[2] 胡砚平,刘冰, 苏彤,等.牙源性粘液瘤24例临床分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7):441-442.
[3] 徐保华,史宗道 . 颌骨粘液瘤. 口腔医学,1992, 12(3):116-118.
[4] 徐袁瑾, 张志愿, 沈国芳.牙源性粘液瘤(附23例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18(1):30-31.
[5] 乔永明,韩新光, 崔文光,等 . 5例牙源性粘液瘤临床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458-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