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英
摘要: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自由和教育平等。这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具有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也就必然创造和谐教育。在当今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教育目的之一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民主化;教育自由;教育平等;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54-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民主化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有人指出:“教育‘民主化现在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已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教育政策。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大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教育自由和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十分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它的核心内容。
一、教育自由
教育自由是通过免除人为的干预,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条件,创造最大的个人精神成长的空间,使个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我创造的自由,从而达到自我实现。保护和尊重个人自由的教育将为每个在教育中生活的人免除任何干预、强制和压制,为他们创造多样的机会和丰富的情境,通过他们自己的选择,实现精神的自主发展。
基本的自由对于个人的德性、理性和个性的自我创造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过程中必须保障以下基本自由:(1)思想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思想自由是指受教育者具有独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自由。表达自由是受教育者具有表达自己思想、观念、意见的自由。(2)学习自由。学习自由是指受教育者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3)道德自由。道德自由是指受教育者个人拥有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选择和认同道德原则、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自由权利。这意味着个人享有按照自己的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自己的生活理想、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的自由。(4)个性自主发展的自由。这种基本自由是指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发展、创造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的自由。保障受教育者个性自主发展的自由空间,不仅是受教育者发展批判性思维、追求人格品质优秀的条件,而且也是提高受教育者自尊和自信的条件。(5)人身自由。人身自由就是受教育者的人身依法不受任何伤害、压制、侮辱、欺凌等的权利,受教育者个人享有人身不受限制、体罚的自由。(6)交往的自由。交往的自由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可以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进行交往的自由。这是受教育者追求自我创造和多样性目的的条件,是受教育者获得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的必需条件,也是他们获得自尊和社会价值的源泉之一。各种教育自由在教育中必须看成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体系,因为,一种自由的价值依赖于对其他自由的规定,假如规定了个性自主发展的自由,而限制思想的自由,事实上在这种条件下,个性自主发展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此,一种教育自由的破坏,意味着所有的自由都无法得到保障。
二、教育平等
关于教育平等的含义,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认为,包含四个要点:第一,人是目的又是手段。人受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它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只有在发展社会的同时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这里所谓的教育权利,指的是“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第三。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个人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享有均等的待遇、有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第四,差别性对待原则。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体的天赋与机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地实现,所以要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对每一个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待遇。差别性原则的基本前提是,使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者获得最大利益。
教育平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育平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然而,目前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平等与和谐。很难想象,一个受过十几年不平等教育的孩子,当他踏上社会之后会平等地对待社会。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平等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是依附的,为了得到教师的赞许,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的希望以期不断地获得赞许。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尊重、是否平等,对学生在校愉快体验的影响比绝对学习负担量要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属于民主、平等、融洽、宽容、理解和尊重的关系。学生在宽松的、无责怪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创设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三、和谐发展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以自由和平等为原则的学校管理,必然造就学校教育氛围或学校教育场的包容和和谐,使得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知识、灌输知识变成受教育者的自主和谐发展;教育内容由封闭、僵死变得开放、生动;受教育者由被动地接受性客体变成自主的创造性主体。简言之,教育自由和教育平等,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场具有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也就必然创造和谐发展教育。在当今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教育目的之一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1)生理和谐教育。人的生理和谐包括眼、耳、鼻、舌、身等身体各个器官的和谐,机体功能的协调一致。脑和体的协调整合,等等。虽然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生理和谐影响极大,但这方面仍然应当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予以强调。其教育内容可从体育的各个科目的设置中窥见一斑。(2)智力和谐教育。智力和谐包括智力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和谐以及德与智的和谐,如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和谐发展。其教育内容可从各科教学上反映出来。(3)人与社会的和谐教育。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必须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而社会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要求,最终达到和谐互动。公立教育和公民培养充分证明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4)学科知识之间的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对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教育内容的扩充及实用化。和谐教育要求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实社会,平等对待各门知识,平等对待理论和实用知识,使各科各类知识教育和谐发展,均衡进步。
2、创办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学校以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及多元化教育要求。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以不同个性的个人发展为基础。而每个人的个性和谐的发展的基础是民主化,民主化在教育上突出表现为需求的多元化及发展的主体化。因此,创办不同特点和类型的教育以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是从个人的和谐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的必然需求。
3、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理念问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考试匠、背书匠。从教师角度看,和谐教育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专才”向“通才”转变,从经师向人师转变。
4、把握好普及教育与特色办学的关系。普及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国家要保证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性。依据和谐教育的要求,普及教育不等于个性发展的整齐划一,而是尊重个性差异,目中有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依据,而不是扼杀其个性。所以,普及教育不是划一教育,而应当理解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在和谐发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将是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也就是说,通过和谐发展教育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和谐发展的人则构成和谐的社会,这正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
责任编辑星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