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09-05-04 04:48温彩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学效果语文教学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标精神,就重组教材资源、拓宽教材外延、拓深教材内涵三方面,探讨了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 教学效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学始终应贯穿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驾驭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重组教学资源,创设更适宜于本地、本校学生的情境,让他们体会到:“处处有语文”,让他们认识到:“语文是有价值的语文。”

2.粤版教材拓宽了灵活处理教材的空间

陈佳民教授介绍,粤版新教材内容上保留了超过50%的传统经典课文,又加入了一部分的新课,新课文的选择上也有新尝试,例如北大学生王海彤的《北大我美丽而羞涩的梦》、朱光潜的《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等新文章进入语文课本,而在新闻体裁的单元中更加入了杨利伟上太空的事件。新教材里为学生提供这么大量的作品,旨在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但如果没有讲课者的睿智而动情的“讲析”,人生阅历短浅、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文学底蕴匮乏的学生,很难解读作品,而老师全讲的话,时间又不允许。这就要求教师们能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新教材的总体安排,是从学情实际出发,编排上采取专题和文体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了“认识自我”、“走近自然”、“关注社会”等单元。但活动的开展是需要时间的的,学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这同样要求教师要智慧地整合处理教材,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落到实处。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因此,无论从实验教材内容的选择、体例的编排、训练的设计等各个方面考虑,我们都应该善于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达到等值,使学生易学。

二、具体做法

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还要灵活地运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体现编者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这样的观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具体做法如下:

1.重组教材资源,搭建知识生成的舞台

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对学生的准确的分析下,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慧、智能结构,进而重组教学资源,使重组的课文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知道,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与世界相碰撞的过程中都难免会产生这种种的困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生命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阶梯,我们都得一步步地摸索、探询,……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正是实施人文性浓厚的语文教育的契机,因此在上”认识自我”这个单元时,笔者将课文顺序重新调整,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来安排:发现自我《我很重要》——审视自我:《北大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战胜自我:《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规划自我、实现自我《高中三年我的希冀》。通过重组教材,回归生活的本质,引领学生走进永无止境的人生课题,为学生感受发现自我、审视自我、战胜自我、规划自我、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搭建舞台,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拓宽教材外延,提供文化生成的空间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从“课程”的学习观来看,语文学习不是封闭的、静态的、单纯追求“结果”的学习,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以“过程”为取向的学习。新教材就是根据这个理念来编写的。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教材中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的,而是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这种设计既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又沟通了语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使语文学习的空间更为开阔,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言语实践场。

基于此,笔者紧紧地把新教材中的特色——重视言语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抓手,设计各种形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口头表达、合作探究以及写作等方面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生成平台。如在教《体验情感》这个单元时,以教材为“支点”,激活学生的记忆,用教材作为“话题”,拓宽教材外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搜集自己耳闻目睹过的有关情感(包括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等)的感人事例、名言、名段等,制定评价标准,通过说、唱、演、写等多种多样方式来评价,在评价中不仅关注活动中的学习结果,更关注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从而协助学生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生成知识,凸显了用好教材的灵活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教《认识自我》这个单元时,在班上举行“我究竟重不重要?”的演讲和《我的自传》的写作,提供一个让大家互相了解、认识自己的平台。而绝大多数学生也在演讲和写作中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思想基础。

3.拓深教材内涵,促进文化积淀的深度

教材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幅图、一个故事、一篇文章,……如果能用心地挖掘,都可以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显现出来,促进学生积淀文化的深度。笔者在讲苏轼的《后赤壁赋》时,就把它跟《前赤壁赋》进行比较,又将《定风波》、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引入,还给学生展示近年以苏轼为写作对象的高考优秀作文,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走近苏轼”的综合实践性活动,深入地了解苏轼,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向同学汇报。学生选取的角度各种各样,有的探究苏轼成功的原因,有的分析苏轼仕途坎坷的缘由,有的谈传统文化中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甚至还有的学生从苏轼的悼亡诗《江城子》入手,谈及苏轼身边的三个女人及有关的诗歌,得出苏轼虽遭受那么多不幸,但却是一个有情之人,有情之人才能写出动情之诗的结论……。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大量阅读有关的书籍,还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将教材的内涵拓深,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也推进了一步。

又如笔者在教《抱任安书》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由于学生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文化底蕴又不够,笔者对教材作了学习资源的开发,寻求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我们把视角定位在研讨生死观上。首先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简介了勾践、文天祥、项羽以及杜牧和王安石评价项羽的诗;并介绍当时个别大学生自杀的新闻,然后将学生分成两派,探究人生在世,面对生与死的抉择,该忍辱负重地活还是该轰轰烈烈地死这个问题。由于注意灵活处理教材,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绪飞扬、兴趣盎然,师生积极互动,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趋向。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不仅对司马迁的人生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生与死的看法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切实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正确把握教材主旨,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有机、有效的整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让语文教学从生活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作者简介:温彩芳,广东省广州一中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教学效果语文教学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