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智慧: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认识论反思

2009-05-04 10:15王照磊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智慧语言学校

王照磊

一、学校教育及其功能

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化教育的形式,自产生以来,即具有各不相同的形态,因而人们对其理解和定义有很大的差别。但如果略去它们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定义可表述如下:在教师的主导或引导下,学生借助于教材等学习材料和媒介,通过一定的模拟性活动,掌握一定学科知识、形成一定思维能力及其社会性格的活动。这一定义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课程实习等各种学校教育形式,因而是一个广义的学校教育概念。

在实质意义上,以上概念包涵了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三重价值维度:知识、能力和人格。其中,“知识”和“能力”这两重维度代表了学校教育的“为学”之维,“人格”向度则代表了学校教育的“为人”之维。因此,总体而言,学校教育具有“为学”和“为人”的双重维度。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维度相对应,当前教育研究中基本上有两种研究范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前者强调教育活动的科学理性,后者强调教育活动的人文理性。我们认为,在历史和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受制于一定的规律,也不能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传播的规律、知识自身的积累规律,等等;又因为教育受制于社会的价值理念,加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进入”教育中的角色的,教育又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自由创造性。因此,学校教育应是规范性与自由性的统一,在操作意义上应是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范式的整合。

二、开启智慧:能力向度的底蕴

知识与能力,共同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为学”之维,但两者的差别十分明显,主要在于: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必要基础;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它以知识为基础但不能归结为知识,而是对知识的超越或对知识的运用。进一步说,在认识论意义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具有开启智慧的底蕴。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圣经》中就隐喻着—个思想:人,是靠智慧才近乎神的。以此为基础,智慧也可以被定义为对知识的运用。也许,正是智慧与知识的这一微妙而重大的差别,中国现代学者冯契才提出了“转识成智”的问题。在现代的信息社会,教育活动中“转识成智”的问题似乎比以往更为突出,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溢的社会,面对信息和识别信息才能发现其中的知识,否则,如果人的视野被海量般的信息所淹没,连知识都无法提炼出来,怎么又能开启智慧之门呢?

只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一底蕴未能真正地显露出来。这就是说,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的并不是培养分门别类的专家,而是开启学生智慧。

一个人要开启心智,依赖于两条基本路径:第—要亲自实践,丰富经验,不可能与事隔绝而走进智慧之门。列宁说过,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各种不同的逻辑的格,以便这些格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在这里,列宁虽从“类”的角度强调了实践对意识、对思维建构的意义,但与皮亚杰揭示的活动图式对个体智慧发展价值的观点十分吻合。第二,从他人那里系统学习间接经验,因为很多时候,人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何况,宇宙浩瀚无比,万象流变不止,而人生短暂渺小,这凸显了教育的重要价值一通过教师、教材和其他媒介认识世界。

因此,开启智慧之门可归结为处理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二者难分轻重,但在很大程度上,实践更为重要。正是在实践中,人通过感官与客体接触,使客体的逻辑不断内化为主体的逻辑。黑格尔揭示出,事物自身的演化有逻辑序列(客观理性),人的思维也呈现逻辑序列(主观理性),因此,思维和存在可以同一,就是说,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真理,走上智慧之路。这正是近年来倡导让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经验世界的认识论根源。

三、走出误区,走向智慧

在寻求智慧的问题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并非不存在误区,不管这些误区是如何产生的。

其一,以学校教育代替实践。认为二者的价值效果并无差别。实际上,即使是学校组织的模拟性实习,本质上与实在的实践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人与自然的疏离,加上制度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的学院化倾向非常明显。更有一些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加过火,以至到了让学生不闻窗外事的程度。须知,用纸和笔构筑起来的模型世界并不能代替真实的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忽视会导致惊人的无知。

其二,教条主义和盲从他人。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加鉴别。人类思想史和认识史证明,教条主义和盲从他人是人类易犯的错误,因此,对学校教育而言,不仅要克服无知,也要克服教条、盲目或偏见。黑格尔说,熟知不一定真知。佛学理论认为,个人横向上限于有限的空间,纵向上限于有限的时间,从而往往导致偏见,因而,佛学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分别的知”,一类是“有分别的知”。前者“圣智”,后者则是世俗的认识观念。为寻求真理,应追求“无分别的知”——哲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别”,而是“通”。尤应注意的是,人的理性具有借助概念范畴和语言符号进行自由构造的功能,特别是在人文社会学术中,很多知识是前人以理行建构起来的,往往导致知识系统内部歧义丛生,矛盾百出,所以康德告诫人们要警惕理性的误用。为此,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受教育者逐步建立开放性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甚为必要。

其三,过分强调人的语言在思维和智慧发展中的作用。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语言是加工、整理、重组客体信息的实际操作工具,本质上是人表述客体的手段和符号系统。现代语言哲学揭示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活的水库,真理也在语言中,但它对语言之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又使它否定绝对真理的存在,这当然不为我们所认同。而不少人从一些表象出发,认为语言对智慧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注重语言训练。这在时下的学前教育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实际上又走向另一极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在个体的智慧发展中,逻辑结构存在于语言之前,是智慧运算促进了语言的进步而不是相反。此外,在“直觉”、“灵感”之类的非逻辑思维中,判断和意念的导出并不是借助于语言符号。因此,应把语言对智慧发展的作用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猜你喜欢
智慧语言学校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学校推介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