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色大学精神与学生管理工作

2009-05-04 10:15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精神校园文化

王 琪

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是在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传统精神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凝炼发展而成的,也是高度成熟并被全校师生员工一致认同的,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的优秀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浸透到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中,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教育范畴,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办学形式的特点。它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的特征,强调期间要以某种职业或职业群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为依据,培养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从事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以及在高技术设备关键性岗位的操作、检测、调试和维护的智能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技术特征。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其校园中的上学精神也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生一般在18-20岁,刚步入成年,基本形成个人定势,有较强的自制能力、承受力、独立意识与责任感,一般处在“不服管”阶段,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中,有少数人毕业于中专和职业高中,参加高考未能如愿读本科而成为“落榜生”,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一定挫折,不甘心又无奈地走进了高职院校,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社会上的某些“不认同”,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而使部分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在校期间不能具有端正的学习技能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形成过激行为,从而导致了道德知行分离。

2.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以课堂教学代替思想教育、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的现象,这偏离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方向,导致高职生具备较多人文知识却并没有相当的人文精神。在一些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高职生中也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在一项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调查中提出需提高素质的项目,约30%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重要,认为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各占12%和8%,约有49%的同学认为急需提高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认为政治素质和文学艺术修养重要的比例几乎为零。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对素质的认识也基本趋向了“科技为第一生产力”,逐渐随着社会需求走,这有利于以后投身社会建设。但是,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素质,政治、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素质,影响着人在社会上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应该对各种素质都有正确的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争取成为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人才,为未来的职业工作打好基础。

3.目前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多元化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出现精神危机和信念动摇等现象。勤俭、友善、诚信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一些学生视为过眼云烟。在大学生中,呈现出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兼容特点。在个人与社会、利与义、奉献与索取等价值的选择上不愿意偏重哪一边,希望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而言,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不以市场为导向是难以立足的。但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注重科学的功用的同时,人文在许多地方被轻视了,尤其是人文精神。有的高职院校忽视校园内的人文建设,把资金都投入到提升教学设备上,片面追求计算机、实训场地及其他教学设备的提升。在教育方法上,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高职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这样所培养的人才多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缺乏竞争、风险、应急事件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较强实践技能,难以参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全球化竞争。如果高职院校放弃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而只满足于为经济服务,就必然陷入功利主义,并最终丧失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精神。

二、培育大学精神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1.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精神

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强化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主要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实现其价值理想和美好未来的一种奋斗精神,也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文化凝聚力。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它的传递需要文字载体。为了传递的需要,人们把传统人文领域中的情感、形象、生命、思想、智慧等精神性的东西物化为文字。早在1994年我国教育界就开始酝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经过后来的发动和深入开展,人文教育至今已进行了14年。人文精神不像科学技术那样一教即会、一学即会,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熏染和长时间的修养内化而成。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透过文字看思想,透过语言得精神。

高职院校培养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即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在高职教育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还是要教育学生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搞专业技术。因为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你首先是个人,要了解做人之道,这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少应该做这样几方面的努力:

(1)注重高职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无疑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群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中最珍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提升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强调“人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高职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用知识,为他们就业做准备,而且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虽然包含知识的传授,但又不同于知识的传授,它重要的是通过细致说理、耐心劝导和真情关切,达到思想的领悟、观念的内化。同时,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教师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多种素质,是德育管理工作的内在动力。在学校教育中提倡“全员育人”,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包括德育管理者和非德育管理者,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师是学生的权威,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形成学生人格会起到明显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教师本身的人格就是最生动的人文资源。

“教材不是最好的课程,大师才是最好的课程”。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育人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自觉教书育人;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启迪作用,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融化于整个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中,使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养高职生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一入学就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更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因此,培养敬业精神是规划高职生未来从业的基础。有了敬业精神,才会有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和做好工作的主动性,才能克服来自社会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具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对事业有不懈的追求。创新作为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层面,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是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必不可少。实干是事业成功的唯一途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精神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离开了实干精神,一切美好的想法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任何价值。有了事业心和实干精神,才会有事业的成功,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当代高职生的实干精神,使他们在未来事业中成为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

2.营造高品味大学校园氛围,建设幽雅的校园环境

一个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固然有多种因素,但良好的学习和学术环境,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却是更有影响力、更具持久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办学面积相对狭小,学术氛围不浓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一些考生在来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就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一项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真正对本校比较满意的只占25%。因此,营造高品味的大学校园氛围,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处于其中的学生心情舒畅,这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是—个有力的推动。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主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人手。

(1)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影响大学生的为人之道。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对大学生成才具有触动灵魂、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难以很快改变,也不能轻易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别,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探索并建设这种带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重大任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来决定。高职院校既是高等院校,就必须具备高校共有的文化特点;又因为高职又是职业技术院校,它又必然带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即带有一定的企业文化特点。学校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准职业环境,因此校园文化也应融入企业文化的特点。在现代生产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学校内部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穿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特点相比较,高职院校在学术性和科研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它的校园文化必然要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高校。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与普通高校的差距,逐步在资金上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并在人才引进上加大力度,大量引进学术带头人,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当全方位、多层次、最广泛地吸引广大学生参与。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报告会,使学生不同程度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鼓励学生撰写专业小论文,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就能完全学会的,而是从实际生活中养成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安排演讲比赛、专题辩论会、参加“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利用庆“国庆”、庆“五四”等特殊节日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通过举办学校运动会等活动进行体育教育。还要鼓励高职学生争取多参加高校组织的校际比赛,通过这些平台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同场竞技。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使高职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重新找回自信,不再认为高职生低人一等,建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

(2)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配套设施建设。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举措。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无形中陶冶全体成员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设想:“找一些艺术工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青年人由此而进,加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沐春风,如沾春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从童年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办学面积较小,很多高职生进入校园后抱怨最多的也是学校校园面积过小的问题。目前,部分有能力扩大办学面积的高职院校已经陆续设立了新校区,进一步扩大了办学面积,解决了办学用地不足的问题。在校园硬件建设中,还包括在校园内增设人文景观、改善教学条件、建造有独特风格的校舍、雕塑、山水景观等方面,这是学校独特形象标识系统形成的风景线。优雅、洁净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潜心学习和思想净化的场所。校园内的名人题词使学生豪情进发,雕塑使人奋发图强,草坪使人心旷神恰,壁画透出高雅,标语映出关心和鼓励,橱窗美化学生的精神风貌,干净的校园环境熏陶着学生年轻的心灵。大学的建筑物并不需要多么宏伟、时尚,而应该传达一种崇高、广博、自然、深邃的文化气息,让学生能体验心灵上的平静,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为转变思想、调整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高职生人文精神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