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亚明
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台湾岛内有关单位推出一系列纪念活动,媒体除了报道大陆的有关活动,也推出了专题报道,对岛内“五四”精神遗存也作了种种追寻与反思。不过,台湾高调纪念“五四”运动,偏重在文学革新方面的意义,而较少关注在社会改革方面的意义。
举办一系列活动
根据《联合报》3日报道,由台北市政府、“文建会”主办,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文讯》杂志社规划执行的“青春的飞扬,思想的萌发──五四文学人物影像展”,于5月4日至31日在台湾的“国家图书馆”展开,展览联合了30多个文化机构、收藏家,展出62位“五四”代表人物的影像,以及相关期刊、书籍、手稿、信函等。配合展览,还推出“五四人文之旅”,参访地点包括“中研院”胡适纪念馆、台湾大学、林语堂故居、钱穆故居等。台湾大学也从5月4日至31日推出“五四”运动90周年系列活动,内容包括“五四”人物手稿、数据特展、“五四”人物手稿资料特展。与此同时,岛内主要报纸杂志也推出各种专题,《联合报》做了两个版的“五四”特别报道,除了报道大陆的“五四”纪念活动,对岛内“五四”精神遗存也作了种种追寻与反思。有意思的是,在台湾成家的鲁迅孙子周令飞,对岛内媒体表示,希望能在台湾举办鲁迅特展。
“五四”精神在台湾从未断绝
台湾高调纪念“五四”前所少见,这多少是政治环境转变的一种反映。不过,这跟“五四”精神多少年来在台湾一脉相承也大有关联。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所所长陈芳明表示,“五四”精神一萌芽,便在台湾落下了种子。点燃台湾新旧文学论战火把的作家张我军,便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赴北京求学时受胡适启发,被称为“高举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觉者”。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五四”人物如胡适、傅斯年、罗家伦、台静农也相继到台湾。由傅斯年担任首任校长的台湾大学,更直接继承“五四”发源地的北大精神。台大中文系教授柯庆明说,他刚上台大时,有一半老师来自“五四”时期的北大。中文系系刊《新潮》,便取自“五四”时期知名的学生社团“新潮社”。他还称,当年“保钓运动”贴在台大的标语,便是罗家伦所写的“五四运动宣言”。不过,在那个高压政治年代,鲁迅等一系列“五四”人物的著作被禁,到台湾的“五四”健将也绝口不提“五四”精神。一直到“解严”时期,近40年时间,“五四”在台湾被简化为文学与浪漫的代名词。台当局将“五四”简化为“五四文艺节”。“五四”高举的“民主、科学”大旗,被蒋介石安上“伦理”两字,成为“伦理、民主、科学”。《文讯》杂志总编辑封德屏称,尽管环境如此艰险,但“五四”精神在台湾从未断绝,只是成为伏流潜藏。这次《文讯》整理62位“五四”人物史料,从旧书摊中找到当年大量“禁书”,发现即使在白色恐怖年代,仍有许多读者在黑暗中点起“五四”的烛光。
“五四”人物在台湾命运起落
诚如人们所知,长久以来,海峡两岸对“五四”人物的评价并不相同。其实,即使在台湾,“五四”人物的命运也是有起有落,际遇也各有不同。1962年,胡适在“中研院”院长任内过世,同年“中研院”便将他在院中的住所改为纪念馆。胡适纪念馆是“五四”人物故居中保存最好的,其藏书每隔3年便会委托专家进行“熏蒸”,以防止虫蛀。胡适故居也是最受欢迎的“五四”人物故居,每年参观人数超过千人。台大校长傅斯年,1950年猝逝,葬于台大“傅园”,傅园成为传承台大精神最重要的纪念空间。园中“傅钟”每节下课钟响21声,因为傅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林语堂在阳明山的故居已成景点,平时也开放民众参观。相比之下,位于台湾师范大学夜市旁云和街11号的梁实秋故居“雅舍”,则已经荒废经年。它一度沦为民众弃置垃圾的废墟,6年前才被台北市列为历史建筑。4年前台师大提出梁实秋故居修复计划,却迟未动工。台师大校长郭义雄表示,近期将发动募款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