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卫
一、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工作
1. 国际交流情况
我校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61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以2008年为例,我校多次参与中外首脑的外事活动。比如,2008年3月15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在人大的开幕活动。又如,2008年1月18日,温家宝总理和英国首相布朗到人大参加主题为“合作·发展·共赢——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英伙伴关系”的公众交流活动。
此外,国际文化节是我校校园一年一度的国际交流盛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文化节自2001年始,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成为学校走向世界的舞台。
2. 来华留学生情况
2008年,我校秋季留学生总数为1 573人,他们来自92个国家。其中,亚洲1 384人,占88%;欧洲95人,占6%;美洲43人,占3%;非洲35人,占2.2%;大洋洲13人,占0.8%。在这些留学生当中,学历生共有1 313人,占留学生总数的83.5%。留学生就读院系主要有文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等。
3. 学生出国留学情况
自2000年~ 2008年,我校学生出国留学、进修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外留学经历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和一次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
4. 教师出国留学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加大对教师出国进修的支持力度,全面实施“985”工程,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性。在此基础上,以教师出国进修带动课程教学的国际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国人民大学留学工作取得的成果
1. 学生留学项目
(1)欧洲法项目
该项目由欧盟委员会和法国政府资助,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联合承办,我校与巴黎第一大学共同创立。我校法学院每年选派约10名青年教师和硕士研究生赴法留学一年,进行欧洲法律的学习和实习,以促进中欧法律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该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10期,对我国法学教育方式以及法律文化的交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始创于1959年,由美国国际法学生联合会和美国国际法学会联合举办。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是世界上国际法模拟法庭中范围最大、历史最久、最负盛名的模拟法庭比赛,该比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该项目由我校朱文奇教授引入中国以后,至今已经由我校主办过6届,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法律人才。我校代表队在2007年和2008年不仅两次全国夺冠,甚至还在美国华盛顿取得全球综合排名第29位的好成绩。
(3)大学生赴英国实习
该项目由中英两国教育部共同资助,选拔对象为本科四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录取者将享受中英政府提供的经济支持,在英国的著名金融管理、人力资源、新闻媒体机构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进行实习,为期4~12个月。该项目自2006年启动,至今共开展了5次。我校共有30余名学生先后被此项目录取。
(4)美国管理学会年会
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年会,是全球规模最大、领域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管理学学术会议,距今已有73年的历史。该学会2008年的年会于8月在美国加州召开,该届年会收到提交论文共计5 077篇,涉及24个管理学研究领域;参加人数达9 549人,来自78个国家。我校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周禹同学的论文被评为该届年会人力资源管理单元的“最佳论文”,并被收录和正式发表于该年度的最佳论文集。
(5)其他项目
参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及其他人才培养项目,如北京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等。
此外,积极探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通过派出学生出国交流,人才培养由校内转变为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3+1”或“7+1”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2. 师资队伍建设
“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实施以来,按照教育部“985”工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总体要求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实施计划”的整体设计,我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除住房、薪酬、岗位津贴之外,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强基础学科、巩固优势学科、改善弱势学科和发展新兴学科”的思路,本着“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的工作原则,全面实施“985”人才工程。
我校确立了3个层次11个项目的人才工程方案。在高端人才层面,我校利用长江学者、海外名师、“111”引智计划和学校自有资源等设立了多个项目。在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青年后备人才层面,我校一方面积极争取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另一方面利用“985”经费设立多个项目,如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际交流项目,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际研修项目,青年后备人才国际培训项目,重要国际会议资助项目,学科国际前沿培训项目,海外优秀归国博士来校讲学项目,青年教师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国际培训项目,中层管理人员海外培训项目等。
我校长期派出人员超过430人,学校提升师资队伍国际性累计投入1 300多万元;为89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每人提供国际交流经费8万元,累计投入720多万元;2006年至2008年,我校国际会议资助120多人次,学校投入超过300万元;2005年至2008年,我校共举办了80多场学科国际前沿培训讲座,参加教师达2 400余人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此外,我校聘请了8位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同时还聘请了15名海外知名学者为学校讲座教授,学校为此投入配套资金数百万元。
3. 学科建设发展
通过引进人才、交流学术、提升管理等一系列国际合作,我校留学工作极大地带动并促进了学科建设与发展。2009年2月,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全国81个一级学科排名中,我校参评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占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21个学科的1/3,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全国高校首位。
三、中国人民大学留学工作的前景规划
1. 战略举措
在学校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加强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将实施以下战略举措:①拓展国际交流,深化全球合作伙伴关系;②制定学科国际发展战略,提升学科国际性;③加强教师队伍国际性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国际性;④鼓励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发表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升科学研究的国际性;⑤加强教学与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性;⑥加强留学生工作,改善留学生结构,提高培养质量;⑦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管理工作的国际性;⑧扩大学校的海外存在,提升学校国际形象;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鲜明、兼容并蓄、和谐文明的校园。
2. 国际小学期项目
2009年6月29日至7月24日,我校将开展“国际小学期”项目,旨在为国内外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多边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并获得参与和管理项目的快乐体验,从而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以及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项目招生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学生或高中生,项目采取纯英文授课方式,主要开设相关前沿课程,教授前沿学科知识;并将特有的中国元素融入课堂,结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3. 未来发展设想
在学校新的发展时期,全面提升国际性、推进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是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 熊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