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凌峰
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宣传效应?“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可以说是一条有效途径。
“大题小做”,从细节着手。
所有大的主题都必须依托具体事物的载体表现出来。一件很普通的物品,一个很小的细节,展示出的往往就是新闻事件的本质和规律。由于不起眼,它们平时根本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但一旦放在特定的环境下,将给观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新闻可谓多矣,但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却不多。有一篇反映这一主题的电视新闻报道,记者从家居装修中极不起眼的电源插座说起,从前房间有个电源开关就行了,后来会安装一两个插座,可是现在,一套房子装修没有几十个插座根本无法满足家用电器的需要。细想想,确实是这样,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不知不觉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近期看了一则新闻,主题是党和政府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投入解决农民饮水难问题,标题为《杨老汉和他的扁担》。新闻从杨富根老汉家里保存着的一条过去挑水用的扁担切入,借助他的叙述,人们了解了这根小小扁担承载的特殊意义——记录着祖辈们吃水难的那段艰辛历史。饮水工程作为民心工程的重大意义也通过这条看似普通的扁担得到深化。“大题小做”,关键点在于“小”的挖掘与把握。
“小题大做”,纵横捭阖大有可为。
同样的新闻,有人只能发不起眼的消息,有人却能把它做成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小题”是相对的,它取决于采访者的认知程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纵”是围绕一个中心点的聚焦性思维,“横”讲究的是发散性思维。大千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横向开拓,即可由此及彼,由小见大。“小”中见到生动的画面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大”中升华事件主题,实现新闻导向功能。曾获2003年“中国电视新闻奖”的黑龙江电视台制作的短消息《人工林里来了野生鹿》,便是这样一个范例。记者在拜泉县人工林中,抓拍到天生警觉胆小的野生鹿的活动画面,这本是一条挺有趣的社会新闻。但记者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此,而是运用发散思维,想到昔日拜泉县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鸟兽俱散,经过拜泉人民20多年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不懈努力,才使拜泉重新得到野生动物的垂青。于是由“发现野生鹿”的“小”拓展至拜泉县20多年生态建设历程和成果的“大”,拓展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大”。
(作者单位:婺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