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层次逐年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也不再满足于“温饱”,转而将目光投向高品质、高安全的食品消费。然而,最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给全国人民敲了一个紧钟,也给食品生产企业敲了一次紧钟。本文主透视“三鹿奶粉”事件,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 三鹿奶粉 企业 社会责任
一、引言:“三鹿奶粉事件”始末
卫生部2008年9月21日通报,截止到9月21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婴幼儿奶粉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婴幼儿共有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各地报告因食用婴幼儿奶粉接受门诊治疗咨询并已基本康复的婴幼儿累计为39965人。9月份以来.凡经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患儿没有死亡病例。各地报告的3例死亡病例均属今年5月至8月死亡的回顾性调查病例。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何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营利,即最大限度地为其股东谋求利益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负有维护和增进企业相关者利益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对企业之绝对营利性目标的一种修正,由此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可以被称为“企业的社会性”或者“企业营利性性质的相对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否定企业的营利性。商业企业固然是以营利作为宗旨,但营利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并不必然会发生冲突,商业企业完全有可能同时达致这两个目标,可以说企业治理中的“股东利益优先”理念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理念总是在不断协调之中的。
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1
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虽然按照各国的通常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以企业的除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义务相对方,但究竟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这也是有着多种不同观点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影响企业活动或者能够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属于利益相关者,由此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企业周边的社会成员及政府部门等等,全都可以纳入利益相关者范畴之内2。第二种观点认为,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这种观点排除了与企业关系比较间接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和政府部门等等3。第三种观点则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最狭窄,认为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即与企业命运直接关联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4。
三、“三鹿奶粉”事件凸显的企业经营的失信
在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很多小规模的厂家还是传统的前店后厂式的生产模式,技术设备落后,人员素质低下,涉及到相关食品安全的技术问题,有些生产者根本不了解,如劣质婴儿奶粉的主要责任人在事后坦言他至今仍不懂蛋白质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无知者无畏”加上利欲熏心便酿成了假酒中毒、“大头娃娃”、“三鹿奶粉”等恶性危机事件,这些都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因食品质量信任品特征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至关重要。而正是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隐蔽性,才显得食品安全危机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四、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条件与方法
1、制度监管与政府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需要企业对自身的责任具有认同感。然而,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监管与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使企业把外在的义务约束内部化,需要健全外部的制度环境,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管。如果仅寄希望于企业的自觉,而缺乏有效的制度环境的约束,则在“逆向选择”作用下,很难希望所有的企业都会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外部制度约束主要指法制建设,这其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2、典论的社会力量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讲到遏制资本无道德的方式中提到“要形成一种社会道德舆论,对不负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谴责,对勇于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赞扬、鼓励。”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为主要的两种形式,法律靠强制力发挥作用,而在现代社会,“公众舆论”是发挥道德批判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3、文化资本的道德经营5
企业社会责任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是企业所受到的外在约束。企业可以在积极地立场上,把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树立自身信誉的无形资产。在贝克特看来,将企业对社会负责的行为纳入盈利思考的逻辑中似乎不利于经济成果增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4、企业美德与个人良知
由于任何一种道德行为总归是一种人类行为,因此企业美德实际上是体现在企业每一个员工的道德行为当中的。并且,要形成这种美德,还需要这种行为具有价值共识与稳态习惯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美德又离不开每一位员工对企业道德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与行为的责任感。这实际上也同时牵涉到个人良知的问题。对于企业美德与个人良知的实现,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企业伦理文化的构建与领导者的道德素质的养成问题。
综上所述:
(1)本研究跳出了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许多学者因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表现的概念上纠缠不清,使结果无法解释的尴尬,直接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的理论论述与实证探索,可为本领域的学者带来新的启发。
(2)为我国研究者从事进一步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作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对于今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实现方法的理论探讨比较系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生飞.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SA8000研究(四),2004.16。
2、李立清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对策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
4、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古丽娜,张双武.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绩效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王晶晶.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03,19(3)。
7、陈淑华.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5(3)。
注释:
1金乐琴.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
2李立清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对策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
4罗金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探讨.经济师,2003,(7)。
5古丽娜,张双武.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绩效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