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松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已经开展多年,结合奥运会、残奥会及近年来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了奥运会、残奥会后首都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改进首都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三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这些办法的具体实施,希望能使首都高校青年志愿者志工作得到更多的重视,为其将来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长期而有效的道路,使首都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文明之花愈开愈艳。
关键词:志愿者 队伍建设 建议
随着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结束,各高校的志愿者活动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许多首都高校都以08年奥运会、残奥会为契机组建或是完善本校的志愿者组织机构,同时出台了相关的志愿者的管理办法。机构设立了,人员问题也因为奥运会、残奥会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可奥运年之后,我们高校里的志愿者活动是否依然能保持现在的良好发展态势?还是会遭遇一个冷冬?这点要求我们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的管理者进行一番思考,能够找到常规的解决办法,而不能紧紧依靠几次活动来维持。
自1993年,青年志愿者一词的喊出,一支被认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队伍走上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舞台。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已开展多年,已形成较好的学生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却有一些局限性。
一是时间的局限性,3~5月是高校志愿者活动开展的高峰期,时值学习雷锋纪念日、植树节、献血日,开展的志愿活动多与此有关,之后就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沉寂期,感觉这些志愿者好像一下子都隐匿了起来。一直持续到9、10月份一些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团队的申奖结果的出现,才又依稀看到了这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的身影。当然我也看到了许多虽然没有被外界所知晓,却一直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们。
二是活动内容的局限性,高校开展的志愿活动内容多以卫生、环保、文化支教、义务献血、慰问敬老院或孤儿院为主,长年开展同样或是相类似的活动,对于喜欢并且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内容的多样性才能更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是大学生志愿者体制建设的局限性。首先,高校大多数志愿者没有经过系统或是相关的培训活动。志愿者活动其实看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没有经过前期的准备而一下子投入进去,效果也会事倍功半。要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 ,就应该借着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活动打下的良好基础,逐渐把学校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体系。
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志愿者服务活动传承下去应该针对现今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问题之一: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随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锐减。大一初期报名参加的人数很多,积极性也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愿者的积极性锐减,而且脱离志愿者组织的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到大二时,除留下为数极少的几名骨干成员外,几乎所有志愿者成员均留待刚进校的大一同学补充。这一情况较为普遍。
解决办法:结合实行的学分制的教学培养体制,将对学生在培养计划中调整或增设课外4学分,并对内容进行一定的说明,将志愿者服务活动列为此项内容之一,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对有相关志愿者服务活动证明的同学根据其所参加服务活动内容及时间做统一鉴定给予学分。这里有一点建议,每学年度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给予的学分不超过2个学分,这样能使志愿者活动能够形成长期的,而非突击性的工作。
问题之二:阵地建设中尚存空壳与空白点。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出现了没有服务对象的状况,而且不少服务内容简单僵化;有些服务组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很好地建立自己的固定的服务阵地;有的早先已经建立起一些很有创意的基地,但是没有很好地坚持建设,结果几年下来,已经建立起来的阵地也变成空壳,名存实亡;还有一些会员抱怨:平时没事,集体行动一窝蜂,流于形式。
解决办法:在充分发挥一届又一届志愿者的作用、创造性地建设自己基地的基础上,负责此项工作的团干部和负责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紧跟时代步伐不定期推出具有导向性和广泛社会效应的活动, 除了在上文提到的与时事相结合的各类活动外,可以定期召开关于高校志愿者的讨论会,对于在学生中广泛关注的活动或事件开展相对应的服务活动。
问题之三:青年志愿者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很多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机制,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地加以协调,不少志愿服务活动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正常的活动经费和必要的设施无法得到保证;缺乏发展机制,有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跟着感觉走,走一步算一步,干一步看一步,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
解决办法:与课外学分挂钩是一个督促手段之一,青年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无偿向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而社会上一些价值导向又不利于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更要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与相应的激励机制予以认可,要准确了解实际工作情况,表彰先进, 鞭策后进,并与团的推优工作、党的积极分子培养结合起来,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成为提高同学思想觉悟的基地和培养学生干部的摇篮。我们可以在每学年末召开一次优秀志愿者的表彰大会,并在学生档案里将此项奖励备注。
总之,高校青年志愿者是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 既是大学生提倡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是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觉成材的一条途径。我们要通过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2006,4.
[2] 陈刚,孙祥,关于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2001,10
[3] 徐劲松,谈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2000,12
[4] 胡兴祥,刘兴民,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几点思考。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