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焱
武漢经济圈今后将承担什么样的使命?这一问题在湖北官员的口中往往表达得十分含蓄。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将其勾画成长江经济带中新的增长极,他们暗下决心准备将武汉打造成长江中游的经济引擎。
武汉经济圈今后会给湖北带来什么?会给中部地区将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作为武汉经济圈的勾划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在“两会”期间就这些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专访。
打造“1+8”经济圈
《中国经济周刊》:湖北是中部农业大省,目前在金融危机的状况下,湖北该如何突围?
罗清泉:湖北有一个特大级城市武汉市。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对湖北是至关重要的。武汉在湖北城市中的首位度很高,生产总值占全省37%,发挥武汉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是湖北重要的战略措施。
国家也很重视武汉城市圈,已经将其列入“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去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这也是对湖北关心支持的一个重要措施。
现在我们正在围绕城市圈综合配套做实验,加快推进城市圈建设。目前效果是很好的。这就是我们在危机中突围的重要措施,这也是我们重要的战略突破口。
《中国经济周刊》:打造武汉城市圈,目前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罗清泉:当然不能说什么时间一定会成为什么什么,我们就要求武汉城市圈要加快发展,大体上它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全省两到三个点,实际上现在也达到了。去年形势很好,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展开,包括高速公路以及今年开通的城际铁路。目前,城市圈之内各城市间交通时间是1小时,今年武汉城市圈要开通四条城际铁路,铁路建成了,城市圈就成为半小时经济圈了,整个城市圈的居民生活方式、产业布局都会随着交通的便利发生大的变化。
现在,投资140亿的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马上又开工了,完工后,武汉的航空客运量将达到年送旅客4500万人次。而目前这一数字仅为1300万人次。武汉还将成为铁路枢纽,在物流方面将成为国内重要基地。
肩负带动长江中游发展使命
《中国经济周刊》: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湖北省似乎已经赋予了武汉“长江流域的增长极”的使命。
罗清泉:的确是这样。我们现在就是要让武汉在更大的范围内来整合资源,原来它是在900万人范围内整合资源,现在“1+8”(武汉加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以后,就变成在3000万人范围内、5万平方公里范围的整合资源,这将大大促进它的成长。将来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组合、城市群。这就是我们的基本想法。
《中国经济周刊》:武汉的带动作用会不会继续扩张,甚至拉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增长?
罗清泉:武汉有这个目标。去年武汉的经济总量接近3560亿。武汉就处于中游,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实际上武汉的经济规模,就城市来讲,它不是很弱,它比南京的经济总量还大。武汉本身完全有希望将来带动整个湖北这一段的发展,所以我们做了两圈一带。
《中国经济周刊》:您刚才讲的武汉经济圈,很谦虚地说能带动湖北这一段,但是武汉从经济增长和它的发展潜力来看,从教育、人才储备和潜力上面,它可能会带动长江中游经济带吗?
罗清泉:整个产业经济带是这样的,武汉肯定会带动中游地区。像安徽天柱山的旅游,九江的巫山也是,相当一部分是武汉人,相互之间历史上都有联系,武汉发展是很有潜力的,在长江流域来讲,可能会成为新的增长极。
拉动内需是新机遇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国家确定的扩大内需的政策,会不会成为武汉的新的发展机遇?
罗清泉:扩大内需政策对我们两圈一带的建设,对我们城建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现在正在布局的这些大的项目,都是这次扩大内需带来的机遇。我们经济发展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湖北的经济因为外向相对低一点,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总的来看受影响还是较小,再加上湖北自身的一些产业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汽车产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以农业为原料的食品工业,都很有竞争力。到今年2月份,我们轻工业增长了三十多个百分点。再加上湖北在教育方面也是全国领先,大学在校生规模位列全国前几位,重点大学也比较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很好,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在发展中会趋利避害,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短处。
成为长江中游金融消费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重庆现在已经提出一个口号,要“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那么,武汉除了基础设施以外,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建设规划?
罗清泉:我们也支持武汉成为区域的金融中心。首先,在金融上,我们组建汉口银行,银监会批准了,允许它走出去,先在武汉城市圈内设分行、支行,然后在省内设分行、支行。我们还吸纳全国各方面的商业银行到武汉来,包括外资银行,现在发展态势不错;其次,产权交易上,湖北把全省产权交易市场都交给了武汉市。
《中国经济周刊》:武汉经济圈要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它与上海、重庆相比,有什么差异?
罗清泉:上海是龙头,它的功能应该是在承东接西方面,南北交流方面发挥作用;和重庆相比,各有各的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成为一个经济增长极,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武汉具备这种条件吗?
罗清泉:武汉整个户籍人口不算很多,城市人口接近500万,加上流动人口共1000万人,
商业很发达,消费市场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