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亟需转轨转型

2009-04-29 04:37毛志高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高三散文文章

毛志高

高三作文训练是备考的关键环节,但是,大多数老师把目标定在学生能拿到45分,不是不想拿高分,而是觉得无法拿高分。理由是写作好的人不训练也好,写不好的人训练也无效,只要中间段的人能提高就好了。这话听起来是很合理的,却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45分的文章是怎样的文章?中学的45分文章大概就是“审题正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感情积极”,具体到文章式样,基本就是四平八稳、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块状文章。其次,这样的文章在新课程背景下,在高考作文不断变化出新的今天是不是还能“旱涝保收”?再次,45分是学生的真正的能力还是老师的真实水平?是学生的不可救药还是老师的无所作为?

作文训练存在哪些亟需改正的问题?如何提高作文训练的实效?本文对此作些分析。

一、高三作文训练的四个误区

关注文体不关注构思 我们一讲作文,就提记叙文、议论文,给学生训练时也只是笼统地规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我们知道学生对记叙和议论的概念的理解毫无障碍,只是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我们读了他们的作文不满意,不是文体不符而是构思单一,停留在初中水平。其实,同样是说理,可以简单地直接说理,也可以借物说理,还可以借事说理,即使是直接说理,也可以分事实说理、比喻说理等,这就是构思的不同,它带来的效果是文章的个性化。我们的训练常常忽略这点。

关注话题不关注能力 自从有了话题作文之后,“今年考什么话题”成了高三语文老师的话题。老师会根据社会热点设计各种话题,有表现人与自然的,有表现人与社会的,还有人与人的。有抽象概念的话题,如“留下”;有形象的,如“仰望”,目的是在内容上能够侥幸撞上。话题训练很系统,很全面,而学生的记叙、描写、议论能力却没有系统地强化过,还停留在原来水平。

关注文化不关注生活 所谓文化散文已盛行了多年,它的出现确实曾经使人眼前一亮,体现了一个考生的文化知识。但是,时至今日,所谓文化散文恰恰是最没文化的人的作品,因为被不断重复的就是屈原、陶渊明、苏轼等文人。许多老师在考前给学生准备了文化名人的资料,练习文化散文的模式。在2008年金丽衢语文高考研讨会上还有人在提倡文化散文的训练。这类文化散文把学生导入了一个僵化的思维模式中,以为作文只要随便拿几个文化人物拼盘就行,而把自己鲜活的生活撇下了。

关注语言不关注思维 语言当然是重要的,为了训练语言我们强调学生用比喻,用排比,引诗文,背美文,但是每每读了发现刻意做的美文让你莫名其妙,甚至发现语言错误百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果思维的形象性、准确性、连贯性问题不解决,语言不可能真正改变。

二、高三作文有效训练的对策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讲求针对性,实效性。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作文能力,万变的是话题、文体、材料等。作文的能力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很难界定的,对高考考生来说是基本可以框定的。一个是思考力,即分析议论的能力;一个是再现能力,即记叙描写的能力。说明和抒情不太用到。另外还有感受生活的能力、语言能力、构思能力等。如果学生有了扎实的写作能力,无论高考题目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学生都可以应对自如。

短时间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有切实易行的训练。

1.合理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不要再拟简单的话题作文,诸如“距离”、“位置”、“性格”、“心灵”等,这些都是笼统的概念题,大而空。命题要将学生引入社会,引入具体的生活,迫使他去关注和思考生活,体验生活,并能习惯性地关注。如我在高三的时候命过这样的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人们对红色歌曲的热情随着一档独树一帜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播出开始持续升温,荧屏上下刮起一阵红色旋风。江西电视台的“中国红歌会”从众多娱乐节目中异军突起,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让人们发现,红歌原来可以这样“红”。

材料二:重庆电视台的选秀类节目《第一次心动》被广电总局叫停,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广电总局认为其“评委言行举止失态”、“内容格调低下”。这是内地第一档被停播的选秀节目。随后电视整形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等节目也因类似原因被广电总局叫停。

对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时评。

“时评”是各大小报广泛采用的一种文章形式。它一般针对当下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现象进行议论分析,是议论文。内容关乎国计民生;观点客观、公正、理性、正义;作用是褒贬时事,呵护社会良知;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懂,也有辛辣犀利的。

对于高三的考生进行时评的训练,既可练习分析议论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写作路子,可以让一部分有思想的学生冒出来。

这类题目的拟题原则是:以当下发生的社会新闻事件为材料;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要有可辩性,有思考的空间。

再比如下列题目:

如果我们用心去感受,我们会发现,花把叶揽在身边,叶把花捧在胸前;花最懂叶的冷暖,叶最晓花的苦乐。世间的一切美好都是这样相护依偎,互相呵护,相映成趣,充满温馨。请以“依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我特意把作文导语写得十分感性、细腻,把话题角度切得很小,侧重于人与人的常态,目的是容易勾起学生对往日生活的感想,唤醒一些细微感受。

2.范文例说,引导学生巧妙构思

一台晚会的成败关键是它的创意,一幅绘画或摄影的好坏在于它的构图,老师一堂课的好坏在于他的教学设计,一篇文章的好坏,尤其是在众多的考试作文中能否脱颖而出,有时候取决它的构思,特别是在题目相同、生活相同、认知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之下。

要让学生学会巧妙地构思,必须先让他知道一些巧妙的构思,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提供范文给学生模仿。

比如要写人,要表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一般的写法就是写几个他的生活片段,即以事记人。这种写法学生都会,这种构思就是大众化的,如果要提高,就必须有更巧妙的构思。《城市里的树》这篇散文构思就十分巧妙,它采取以物喻人的手法。作者要写农民工,他没有去深入细致地描写他们的生活,而是极写“城市里的树”,写它们来自深山,没有名字,在城市的发展中它们随时面临被挪移的窘境,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常常被碰得遍体鳞伤,但它们依然默默地给城市提供避护。最后顺手一笔,写到农民工,水到渠成,寓意深刻。

再比如,龙应台的《沙漠玫瑰》,写了沙漠里有种植物,它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枯萎、干瘪。这种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地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她想表达的道理是:“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这就十分生动巧妙,说理性很强。

这样的构思学生可以模仿,生活中也有充足的材料。就有学生马上根据学校的植物“葱兰”的特点写了《愿生如葱兰》一文。

3.形式新颖,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

大而空的命题往往使学生找不到一种可对应的生活材料,构思的时候没有着陆点,就不可能有着力点,自然谈不上使文章出彩。陈旧的话题材料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高三写作训练题必须让学生愿写、可写。这就要在设计上有讲究。比如,我做了这样的写作训练,效果很好。

根据下列摄影作品,写一篇摄影散文。要求:认真观察,准确细致地呈现画面内容,合理推测想象画面情景。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字数800左右。

高中第一册课本中有篇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作者根据一幅摄影作品——一群人坐在简陋的车厢里向外无助地张望——写成了一篇富有生命哲理的文章。这类文章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感悟、想象能力。但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比较高。还有另一种写法,那就是用描写和想象来展现画面内容和对画面的感受,可以展现一个人的观察力,这要求相对低些。它可以适合不同层面学生的写作需求。无论哪种写法,都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不需要像别的话题那样去胡编乱造。

提供的这个画面每个人看到都会被震撼,都会自觉去关注那双眼睛,去想象它背后的故事,很有写作空间。结果学生的作文个个充实,细致。

作文训练,教师是必须作为也是可以作为的,关键是要抓住着力点,寻求突破点。不只是为了应试,还为了真正意义的写作。■

猜你喜欢
高三散文文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高三·共鸣篇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