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婷
【摘要】沙飞是我军第一位随军新闻摄影记者。作为中国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沙飞以年仅38岁的生命,留下了1221幅照片,《鲁迅与青年版画家在一起》《白求恩大夫的工作生活情态》《古长城的战斗》等,以生动而真实的画面,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最珍贵的历史瞬间。本文对沙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摄影实践和摄影思想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沙飞 新闻摄影 摄影实践 摄影思想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这是著名摄影家沙飞在旧中国为他自己取这个笔名时的心情和含意,说明他那时是多么渴望和向往着自由。然而,沙飞的一生却并不像一粒沙子那样平凡,相反,沙飞的执着与浪漫使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沉醉于摄影的传奇人生
沙飞1912年5月5日出生于广州一个商人家庭,家境尚好,受过较系统的教育。1926年,沙飞毕业于无线电学校,时年14岁。少年时代的沙飞深受北伐前反帝爱国热潮的影响,有了爱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于是,沙飞毅然从军,在北伐军中当电台报务员,随军先后去了上海、宁波、济南、北京等地。北伐胜利后,沙飞在广西梧州军用电台驻扎了3年。军旅生涯锻炼了他的体魄,磨练了他的意志,开阔了他的眼界。
青年时代的沙飞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中国的刺激,同时也受到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作品的“革命思想”的启发。他从一本外国画报上看到几张新闻照片,感到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就开始学习摄影,并且抛弃了他的无线电专业。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苦学两年多,最终掌握了全套摄影技术。
1935年6月,沙飞参加了上海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并且拍摄了《生命的叫喊》《码头工人》《渔光曲》等一系列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沙飞逐渐认识到了摄影的真正魅力在于反映社会、记录历史,于是,沙飞于1936年9月到上海,决心做一个进步的摄影记者,用摄影作为战斗的武器,通过画报的发表和展览方式去改造旧社会,改造旧画报,同时改造自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掀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沙飞毅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他带着自己的相机来到了山西太原。这时适逢八路军北上抗日,首战平型关大捷,沙飞遂向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到前线拍摄新闻照片。经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介绍,沙飞以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的身份到五台山区的115师采访。在那里,他见到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找到了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希望,参军的想法在沙飞心头萌生。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聂荣臻司令员,对沙飞参加革命的决心十分欢迎,也十分欣赏沙飞的才华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不仅批准了他的参军要求,还让他以特派摄影记者的身份到杨成武支队采访。这样,沙飞就成了中国人民军队的第一个专业新闻摄影记者。
沙飞入伍后,将自己的业务专长与当时的民族革命战争相结合,用摄影艺术为浴血奋战的工农兵大众服务。沙飞以高昂的战斗情绪和饱满的创作热忱,拍摄了大量八路军抗战的新闻照片,先后创作了《解放蔚县》《攻克涞源》《收复阜平》《八路军铁骑兵向塞外挺进》《聂司令员在前线指挥作战》等许多摄影作品。这些集思想性、纪实性、艺术性与史料性于一体的摄影佳作,宣扬了八路军的军威,鼓舞了国人抗日的斗志。许多作品传播到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及海外异域,对鼓舞人们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及对外宣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时的沙飞如鱼得水,精神焕发,他在革命队伍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意识到“为民族的解放、人类的解放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只有在这里才能实现。
沙飞对我国的抗战摄影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目睹了一幕幕日本人残害中国同胞的残酷场面,长期经历着紧张的战斗生活,以及日以继夜的忙碌,使沙飞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异常。1948年5月,就在沙飞由于肺结核病加重而被送往石家庄和平医院疗养期间,在精神失常的状态下他枪杀了当时为他诊治的日籍医生。1950年1月10日,我党做出了开除沙飞党籍的决定。2月4日,军法处判处沙飞死刑。次日,沙飞在石家庄郊区犹如一粒落地的沙粒,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沙飞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
二、用影像记录社会的新闻实践
筹备《晋察冀日报》可以说是沙飞新闻实践的起点。为了扩大摄影的宣传影响,开创中国革命摄影画报的新路子,加上已经拥有了一批摄影人才,沙飞建议创办一种反映敌后抗战的新型画报。这一想法得到了聂荣臻及全军区军民的支持。1940年10月,沙飞奉命筹备《晋察冀画报》。1941年5月,画报筹备组正式成立,由沙飞全面负责。1942年1月,沙飞率画报筹备组有关人员, 参加了由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宣传部长潘自力召开的专门会议,研究并确定了《晋察冀画报》的编辑方针与宣传任务。在他的筹划下,1942年7月7日,画报出版了第1期,创刊号共发表新闻照片162幅,其中的半数82幅照片出自沙飞之手。①
《晋察冀画报》是在抗日的烽火中出版的一种完全崭新的画报。画报不仅在边区发行,而且还送到延安、大后方和敌占区,甚至飘洋过海,引起中外敌我友的强烈反应。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战军民的支持下,沙飞及其战友们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多次“扫荡”,坚持画报的出版。解放战争中,画报面向连队出版《晋察冀画刊》。1948年华北军区成立,5月《晋察冀画报》社改为《华北画报》社,沙飞仍然担任画报社主任,继续出版画报和画刊,直到新中国成立。
沙飞对于摄影的追求是不懈的。参加革命后,沙飞感觉到个人力量对于摄影事业来说还是太微弱,尤其是置于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之下。于是,沙飞的心中渐渐产生了为革命摄影事业建立一支摄影队伍的想法。他和战友们利用战斗间隙,通过带“徒弟”、办短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了一支革命摄影队伍,组建了一个新闻摄影网,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从1940年到1946年,沙飞和战友们开办了9期摄影训练班,毕业学员达200多人。②沙飞的努力为我国将来的新闻摄影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除此之外,沙飞还制定了严格的底片保管纪律,在战争的烽火中,他和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保留了80,000张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献照片和底片,为我们今天翻看抗战历史留下了无法抹掉的丰富佐证!
当时,在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工作是异常辛苦的,尤其是对于摄影来说,无论是拍摄还是出版印刷都受到了当时恶劣的物质条件的限制。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沙飞带领着战友们建立了一个规模化复制军事新闻图片、生产画报的印刷厂。为了适应作战的游击性和流动性,沙飞在结构简单的帐篷式移动暗房内冲洗、印放底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沙飞还多次为画报的印刷厂“减肥”,从铁制到木制的印刷机,从木架式制版机到可折叠的手提箱式制版机,从几百斤重的铅字到简单的字样,无不倾注了沙飞的大量心血。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日环境下,《晋察冀画报》共出版79期,丛刊5本,共发行618,000册,出版摄影读物和影集、卡片6种,共发行了64280册。沙飞和战友们还有计划地向其它解放区、国统区和国外发稿5万多张。③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晋察冀画报》既朴素、又美观,办得很出色,在山沟沟里,能够出版这样的画报, 曾使许多外国朋友深感惊讶!”
三、沙飞的新闻摄影思想
沙飞的革命新闻摄影实践,发展和丰富了他的革命摄影理论。通过抗日战争实践,他进一步认识到摄影是“负有新闻报导责任的重大政治任务的宣传工具”,是“锐利的武器”,“摄影为抗战建国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沙飞坚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他认为,不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虚假的作品,决不能产生力量。因此,沙飞的照片没有为了政治目的的需要而刻意营造的虚张声势,这些作品被广大的根据地居民所接受。翻看沙飞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摄影资料,便会发现,沙飞的摄影作品最可贵的就是他的平民视角,他的平易近人。沙飞的作品摆脱了“自我表现”的诱惑。④这正是因为此时的沙飞已经将自己融入了抗日战争,融入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已经彻底地将自己的摄影置于“抗战救国”的背景之下了。沙飞的作品明快、平朴、硬朗,就像沙飞的人格一样。
沙飞的生命虽然终结了,但他的摄影作品却被保留了下来,他所做出的贡献并没有随着生命的消逝而一同消逝,他的亲人没有忘记他,战友们没有忘记他,老百姓更没有忘记他。新中国的成立使大地回春,一切恶梦都已经过去,通过多方的努力,沙飞被平反昭雪,1986年6月1日,我党做出了恢复沙飞党籍的决定,相信沙飞会在九泉含笑的……
参考文献
①《中国革命摄影的奠基人——沙飞》,《中国摄影》,2002,12。
②《革命摄影家沙飞的传奇人生》,《广东党史》,2003,3。
③《革命摄影家沙飞的传奇人生》,《广东党史》,2003,3;
④《沙飞与<晋察冀画报>》,《军事记者》,2003年第4期;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0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