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桂祥
【关键词】舆论监督 基本功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功能之一,也是记者的能力、素质、水平、社会责任心的体现。但舆论监督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容易引起纠纷甚至新闻官司。笔者认为,记者编辑要做好舆论监督,应具备几个基本功:在采访和报道时,宏观上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和推动党和政府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具体报道和实际操作中,应注意要以法律为纲,客观公正,要深入细致,以事实说话,表述得当,把握好尺度,有利于被监督的问题解决。要对党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关心百姓,为百姓服务。
准确掌握事实,判明是非
记者在批评报道的采访中,往往会遇到人为的干扰,一些当事人或施压、或讲情,对存在问题或回避、或夸大或缩小、或避重就轻,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记者头脑清醒,力排干扰,摸清事实,注意采访技巧,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深入细致地梳理有关线索,层层剖析事实真相,抓住主线,疏密有致;同时,要理智、客观,不要使自己身陷事中,成为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或目击者,而要成为冷静客观的第三者、旁观者。要时刻牢记记者采访的任务是调查了解真相,目的是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扩大矛盾、渲染情绪。
比如,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一些农民工对劳动合同不够重视,或碍于情面,过分相信承包人等等原因,导致付出了血汗,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而这类问题采访报道时往往又经常遭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解决问题的难度较大。2007年,近四十名农民工由承包人召集,在合肥某工地做工达一年之久,在工程即将完工时,承包人突然失踪,农民工尚有20多万元工资没有拿到手。他们找施工单位,施工单位说,钱已经给了承包人,并认为这些农民工属于承包人私自召集,与施工单位无任何关系。而农民工手上则没有与承包人、施工单位的任何劳动合同或书面协议。万般无奈之下,农民工找到新闻媒体,要求伸张正义,拿到应得的报酬。记者前去采访时,施工单位找出各种理由,极力推脱责任,而当时农民工的情绪较大。记者旋即与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取得联系,与他们一道,再次与施工单位交涉,指出施工单位违反规定发包工程,也没有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劳动者本人,同时调阅了施工单位与承包人之间的承包协议,搜集到承包人打给农民工的欠条、以及农民工的考勤卡、饭票等物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事实材料。记者向施工单位说明了农民工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最终形成施工单位先垫付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以后再由施工单位与承包人结算的协议的办法,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以大局为重,有利问题解决
搞舆论监督,要紧紧围绕和推动党和政府的工作,在报道上,对现场情况、情节处理等,应恪守新闻道德和纪律规定,适当把握尺度,对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过度渲染。以大局为重,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百姓利益为首要,有利于或促进问题的解决。
2008年7月份,合肥濉溪路上某居民小区内一幢住宅楼因隔壁开发商建房挖地基过于靠近,引起楼房整体下陷,房屋内出现裂缝。由于此事直接关系到居民们的切身利益,本报记者得知线索后便及时赶到现场深入采访,掌握了事实,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报道,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责令开发商暂时停工,接受调查。可没过几天,开发商利用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再次进行施工,结果引发了居民们的强烈不满,发生了双方上百人的对峙,当时不仅有口头冲突,而且还发生了部分肢体接触,大规模冲突一触即发,情况万分紧急。本报记者在现场与赶到的当地派出所民警一起积极劝导,并及时向有关管理部门通报情况。随后,市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领导赶到现场,责令施工方不管什么理由立即停工,并向居民们表态,一定会保障居民们的房屋安全。随后,本报对此情况再次进行了报道。在报道时,没有渲染当时施工方与居民们对峙的详情,而是将文章的重点以及见报的标题放在市政府和管理部门对此事的表态和处理措施上,及时传达了政府部门的声音,最终促进了此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注意细枝末节,表述得当
新闻监督一定要注意真实性,要掌握真凭实据,用事实说话,在掌握总体事实的基础上,对一些细枝末节也要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舆论监督才能做到保证落实到位,才能更好地从法律上保护新闻媒体和记者自己。凭道听途说或一面之词的舆论监督则是不全面的,也存在风险。现在被报道者以损害名誉为由诉讼对抗新闻监督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不少案件是媒体败诉,其中不少是监督的事实不准、不细所导致的。因此只有掌握了真凭实据,抓住要害,搞准细节,才能避免“后患”。
合肥第一座高架桥——金寨路高架桥建成后,大大缓解了这条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但笔者发现,最北面的快车道上有不少骑车人甚至行人与汽车混行,经常险象环生。是什么原因导致骑车人和行人放着慢车道不走,而要选择危险呢?笔者连续两天在此进行了细致地调查走访,原来快车道与慢车道入口之间有个上桥的匝道,慢车道入口较窄,指示牌设置不明显,又与十字路口对面的慢车道错开较大,再加上交通管理人员的疏忽,致使骑车人甚至行人,过了宽阔的十字路口直奔快车道,原来,导致这种情况的“硬件”、“软件”原因都有。我们报道时,以配图的方式见报,不仅讲述了存在问题,还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由于文章提到的多种因素都准确无误,表述得当,尺度把握较好,报道立即引起交管部门的重视,很快采纳了建议,增加指示牌、划出分道线、并派出专人引导和管理骑车人。
2008年合肥为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净化交通环境和市容市貌,开始大规模取缔非法营运的正三轮车。同时对残疾人出行代步乘用车进行统一更换,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上、工作上的困难,这一举措深得广大市民赞同。然而一段时间过后,一些车主利用管理人员下班后的管理空白时间,又开着正三轮上街揽客搞非法营运。不仅搅乱了交通秩序,而且时有事故发生。交警、运管、市容等部门联合采取专项行动,多家媒体记者跟随采访报道。一家媒体在报道联合行动的同时,配发了一张没有加说明的图片,上面是一辆正在行驶的新残疾人代步车(只准许司机一人乘坐)上,司机的后面还斜坐着一人。没想到报道见报的当天,该司机找到报社,认为报道失实。坐在他身后的人是他的家人,不是乘客。由于记者在采访的当时,一时忽略了证据,主观地报道说该司机是在非法营运,该司机因此借题发挥,不依不饶。虽然报社最终以调解的方式与对方解决了问题。但此事警示了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一些细枝末节的核证,以免因小失大,使自己和媒体陷入被动。
打铁必须自身硬。监督别人,要想让别人服气,记者采访必须扎实,不能有丝毫马虎。每次采访要尽量做到见人、见物、见证据;写作时,没有消息来源的话不用,未经核实的细节不用。要用事实说话,不哗众取宠。在调查中,多用探讨性话语,少用判断性的语气,不要轻易表态。这不仅是报道工作的需要,也是记者素质和修养的表现。采访最忌偏听偏信,盲目夸大,以偏概全,甚至想当然。但是,也不能因为监督新闻采访难,容易出现官司就不敢碰硬,甚至不敢涉足。这些都是不负责的表现,也有悖于新闻媒体的职责。既要敢做,又要善做,才是正确态度。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