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9-04-29 07:07尹迎春
新闻世界 2009年10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民生新闻

尹迎春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兰州晨报》2007-2008年度报纸中抽取的435篇民生新闻为样本,从新闻要素、报道、版面编排方式、关注内容、受众本位理念等方面对其民生新闻报道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兰州晨报》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其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兰州晨报》 民生新闻 内容分析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目前还未有专门机构对兰州的纸质媒体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进行过相关的量化研究。此项研究,可以为兰州媒体乃至全国媒体提供借鉴与思考,对于西北地区都市类媒体的发展亦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二、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兰州晨报》在2007—2008年度的每一篇民生新闻为分析单位,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每个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出版的报纸,最终抽得民生新闻435则。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闻要素分析

(1)新闻选题属地分析

①《兰州晨报》所报道的民生新闻以本省市新闻为主,具有强烈的本地化特征。

选题属地情况如表一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市新闻295篇,本省新闻116篇,二者占了94.7%,而外省市和有关国家事务的新闻仅占了5.3%。从数据可以看出,《兰州晨报》民生新闻主要以本省市新闻为主,对外省市和国家事务的新闻涉及很少。

②《兰州晨报》的民生新闻以本省市新闻为主的定位是对新闻接近性中地理接近性最好的诠释。

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的信息内容同受众的思想、情感、利益的接近程度,以及新闻发生的范围与受众所处环境关系上的接近程度。这种接近的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选题属地以本省市新闻为主,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受众身边,贴近他们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认同和共鸣,接近性强,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2)报道涉及对象分析

对于报道所涉及的对象,我们设置了个人、特定群体、特定行业、全体百姓四个指标。并为特定群体设置了十个细化指标。调查结果如表二、表三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该报民生新闻给予了全体百姓和特定群体最高的关注度。其中涉及全体百姓的有178篇,涉及特定群体的有159篇。在报道的特定群体中,涉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群体的文章的比例高达30.9%。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兰州晨报》民生新闻报道涉及的主要是有关全民的或者特定群体的事情,更多地让普通群众“出镜”,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民众成为话语的主体。对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群体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出了人文关怀。报道的特定群体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也占到了较高的比例,其比例在这十大群体中居第二,为19.5%。

(二)报道、版面编排方式分析

(1)《兰州晨报》的民生新闻并不仅限于民生新闻专版,而是分布在整份报纸之中,报道形式以消息为主,民生新闻大都刊登在版面的重要位置。

民生新闻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短消息、长消息二者的比例占到了总调查对象的80.9%。体现强烈互动色彩的读者来电来信仅占1.8%。从各种新闻体裁的特点来看,消息短平快,深度报道、新闻综述比较全面深入,但时效性不及消息,所需时间、精力较多,同时对采编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兰州晨报》民生新闻以消息为主,折射出两个问题。首先,时效性强,有一定竞争优势。但片面追求时效,导致新闻平铺直叙,没有作进一步的提升,缺乏深度。其次,由此可见,因为深度报道和新闻综述需要更高素质的采编人员,所以,体现出报社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2)《兰州晨报》民生新闻报道的强度和深度不够

新闻报道的强度和深度有多种表现形式。首页导读引起注意;图片产生视觉冲击,并能得到直观印象;对新闻着力开掘,深入揭示底蕴,需要配发评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的435篇民生新闻中,在头版设立导读的只有83篇,仅占研究对象的19.1%;只有不到一半(45.3%)的新闻配有图片;只有不到20%的民生新闻配发了相关评论,且配发的评论以文前按语为主,占到了91.7%的比例。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兰州晨报》民生新闻报道的强度和深度不够。但这种“不够”并不如数据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不够”,其欠缺程度有待细化考量。因为,民生新闻的题材从细处着眼,题材多集中于关系到市民微观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水电煤气,交通天气等。这些新闻接近性强,但重要性不够。在头版设立导读的新闻,优先考虑的是新闻的重要性。所以,只有那些重要性和接近性皆俱的民生新闻才有在头版设立导读的必要。采取的评论形式中,专栏评论仅一篇。笔者将其原因归结为,专栏评论主要针对已经报道过的、在社会上已经引起强烈舆论效果的事件。该评论一般不与新闻事件同时配发。文前文中按语则既有评论效果,也有归纳总结事件要点的作用,使事实、态度均鲜明。

(3)新闻报道功能性质分析

在所分析的民生新闻中,阐释类新闻占了高达79%的比例,表扬类、批评类等监督性质的新闻仅占11%。以上结果反映出《兰州晨报》的民生新闻功能以信息提供为主,注重服务性,舆论监督功能较弱,揭露性报道缺乏。

(三)关注内容分析

(1)《兰州晨报》民生新闻关注的内容极度生活化

调查结果显示,报道中社会事务占了最大比重,为68.7%,其次为经济事务,所占比例为18.2%,政治、文化事务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9.2%、3.9%。

上述结果反映出,《兰州晨报》关注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社会事务新闻,在题材上没有走出社会新闻的框架;经济类新闻受到较高的关注,受众从报纸上了解商品价格,市场信息等,以便更好地安排经济活动。政治事务一般被认为是国家大事,是领导人和社会精英阶层的事情,基层受众较少关注,所以都市类媒体也没有给予其较多的关注。

(2)选题层次分析

对《兰州晨报》民生新闻选题层次的分析,分为生活质量、生计来源、生存状况、生命安全、民生心态四个指标。

结果显示,生计来源仅占了4%的比例,民生心态仅占 4.9%的比例。这种结果说明,该报的民生新闻中反映群众呼声,表现群众心理的新闻少。农民的“土地问题”涉及较少,体现出民生新闻中农民的缺位,是一种并不全面的“民”;城镇居民就业问题涉及少,体现出民生中“生”的欠缺。

(四)受众本位理念分析

(1)语言运用分析

《兰州晨报》的民生新闻较少使用专业术语,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只有11.1%的新闻使用了专业术语。在41篇使用了专业术语的民生新闻中,只有9篇给予了全部解释,完全不解释的占到了68.3%的比例。这些数据说明,该报民生新闻语言的通俗性较好。

样本中,使用本土语言的共有24篇,没有使用本地语言的有410篇。使用直接引语的有92篇,没有使用直接引语的为339篇。由上可知,《兰州晨报》民生新闻报道中很少使用本地语言,语言书面化,较为正式;小部分新闻报道使用了直接引语,使报道更加生动化。同时,《兰州晨报》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基本通俗易懂,标准规范。

(2)受众交流分析

《兰州晨报》的民生新闻只有8.8%来自互动沟通栏目,只有15.9%由受众提供。这些数据表明,该报仍然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尽管从访谈中我们得知,该报设立了新闻热线,以期扩大新闻来源,加强与受众联系,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四、参考建议

从2005年开始,对民生新闻的研究从一片叫好声中趋向理性化。经过三年的“飞速发展”(2003-2005年),收获无数叫好声后,民生新闻已经不再是发行量、收视率的制胜法宝。同质化、琐碎化、低俗化等问题使受众对民生新闻由视觉疲劳到感情疲劳。已有一些先进媒体开始思索民生新闻的出路,开展了实践活动。

综观《兰州晨报》现今发展状况,其同质化,琐碎化现象也已经到了必须改进的时候。

1、以差异化求发展

这种差异化,首先应该有内容上的差异化。《兰州晨报》的民生新闻以本省市新闻为主,而兰州市内共有四家都市类报纸报道民生新闻。因此,在选择报道内容时,应该独辟蹊径;同内容的新闻,应该选取独特视角。

这种差异化,还应该有编排方式上的差异化。可以采取组合式编排,集中式编排,将那些有内在关联的新闻编排在一起,形成记忆链等,避免一事一报的分散式编排。可以设立有自己特色的民生新闻版块。

2、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深度空间

民生新闻应该关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题材。应该放宽视野,在引导市民生活之余,关注国家,关注政治。

民生新闻应该关注“民”,除了市民,还应该有农民,给予农民关注和话语权。

加强深度报道的力度,首先要求多提供必要的相关背景信息,这里要求在新闻实践中重视新闻链接,对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新闻进行跟踪连续报道,直至事件得以解决;其次提供对新闻的多元立场的解读,栏目还应在此基础上对观点进行收集、整理和升华,由此得出栏目的独家视点。还应重视新闻评论,因为评论是报纸的眼睛。报纸应该有一双独特睿智有深度的眼睛。■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民生新闻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我国的MOOC平台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