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在短跨训练中的应用

2009-04-29 07:01王蜀康
少年体育训练 2009年1期
关键词:步频跨栏力学

王蜀康 蒋 跃

我在几年的教学训练中,对如何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来指导短跳、跨栏训练做了一定的尝试,有一定的效果。

1、正确技术与合理技术区别统一

在教学训练中,什么是正确的技术呢?可能有人会说,世界冠军选手的技术动作最正确,其实不然。从运动技能学和运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绝对正确的技术是不存在的,只有合理技术(或动作)。所谓合理技术,就其动作结构首先要符合力学原理,其次是要符合其自身解剖学特征,换言之,就是要符合每个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因为,每个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结构比例不同,骨杠杆所产生的力学效应也不同。那种不考虑自身的特点而一味去模仿他人的技术动作显然是不可取的。美国著名短跑选手刘易斯的教练汤姆•雷特兹博士曾说过:“对刘易斯进行科学的指导即把生物力学原理应用于他的训练,教给他适合他身体条件的动作和符合力学原理的姿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训练中应教会学生掌握合理的技术动作,而不是所谓的模仿他人的“正确”技术。在合理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尽量使学生结合自身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的特点去改进和掌握技术动作。对于那些跑得快、跳得远而动作不规范的学生运动员,不必过分地强调动作的规范程度,而应让他保持自身的动作结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讲,需要改进的只是那些受力不合理的动作。

2、运用生物力学的原理讲解分析技术动作,指导训练

讲解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及构成动作的内在因素。因此,在讲解中仅对技术动作做外在的描述,不利于运动员理解和掌握动作,无法分析技术动作的优劣,要讲清动作结构的实质,分析技术动作的内在因素,必须从力学原理去分析描述技术动作。恰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的本质属性,使之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在短跑教学训练中,对影响跑速二因素的讲解,当今大多数短跑研究指出,对于短距离跑(50-200m)步频和步幅的提高主要在着地阶段。因此,步频和步幅的提高关键是处理好着力脚的着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脚的着力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大,虽然可以增大步长,但支撑腿的运动范围大,则着力时间就长,人体受前支撑反作用力的平阻力就大。从而产生减速现象,使步频降低。反之,如果脚的着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适中,前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阻力就小,脚着地时间就短,使身体重心向前运动的冲量增加,从而达到在不影响步频的基础上,增大步长的目的。这样的讲解分析,使运动员理解了那种为增大步长而采取踢小腿的跑法是不可取的,同时也加深了运动员对“摆髋”和“积极扒地”技术的理解。又如在跨栏跑教学中,我们对跨栏技术的讲解:跨栏实质是短跑,只不过在跑进过程中要越过障碍而已。因此,怎样才能在保持跑速的情况下,顺利地越过栏架呢?关键是跨栏步技术。上栏时,摆动腿大小腿充分折叠高抬前摆,可以缩短摆动半径,减少阻力,加快上栏速度,提高起跨腿的支撑反作用力,增加起跨力量,过栏时起跨腿大小腿充分折叠又能小跨腿绕髋关节的转动半径,从而减少转动惯性,提高角速度:加快起跨腿的向前提位。下栏时,摆动腿积极主动快速下压上体迅速抬起,可促使起跨腿的向前提拉(相向运动),更主要的是缩短摆动脚着力点与身体投影点之间的距离,减少落地制动力,加快人体重心快速向前移动,很快而自然地转入栏间跑。

在跳远教学训练中,发现有的队员跳挺身式还没有跳蹲距式效果好。通过分析原因,我教学的对象大都是12—14岁的少年选手,他们的身体素质各方面都还未达到跳挺身式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力求抓好蹲距式跳远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注重摆动腿的快速大幅度前摆。一方面可克服蹲距式跳远中空中上体前旋。另外,通过屈膝摆动动作可使摆动环节的质量向上移动,因而使人体总质心的相对位置升高。提高重心相对高度(其升高的数值的点起跳后人体重心腾起高度的25%左右),通过摆动可增加起跳力(当摆环节质心做竖直向上加速运动时,必然对施力部位产生反作用力,通过起跳腿的肌肉用力作用于地面,从而增大了直跳力,进一步推动人体重心飞得更远)。

3、结束语

总之,从技术动作的力学因素去分析讲解,可以摆脱单从技术讲技术的缺点,运动员不但容易理解掌握,而且还能在教学中学到力学知识,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要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训练方法,为田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步频跨栏力学
力学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苏炳添、谢震业百米跑技术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苏炳添60米跑全程节奏研究
苏炳添与世界优秀男子60 m跑运动员步频节奏对比分析
谢震业与世界优秀100m运动员步频节奏比较研究
最高的跨栏
跨栏比赛
力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