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重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由于重组方山钢集团是巨亏的国企,被重组的日照钢铁是盈利的民企,由此引发的争议愈演愈烈。2003年9月,日照钢铁投产,这个地处东海港口小城的钢铁公司,经过六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民营钢铁企业。
据日钢的工人回忆,日钢从开工到部分投产仅用了一百八十一天,创造了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被有关领导和业内人士誉为“日钢速度”。日钢火箭般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日照钢铁有着极为优越的铁矿石港口资源。当年,日照是宝钢筹建的备选城市,也曾是首钢挑选的候选搬迁地,但两者均因地方政府意志未能如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日照一直是钢铁企业心中最佳的钢铁基地。最后,一个叫杜双华的民营企业家抓住了这个机会,创建了日照钢铁集团。
日钢从2004年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到2008年的1000万吨,几乎每年都以50%的速度增长。日钢的生产成本低,市场售价远比济钢、莱钢低,而技术上又没有明显差距,几年中,日钢正在抢食济钢、莱钢等国有钢企的市场份额。而其2008年建设的2150毫米热轧带钢,更是威胁了国企的生存环境。这样一来,山东“国”字头钢铁公司实在坐不住了,“收购”是消灭竞争对手的最好办法。
此时,山东省政府对日钢的态度也有了明显变化:2004年,日钢还在山东省政府“1167”发展战略中被列为第四大钢铁产业基地;而到了2009年年初,日钢的“2150”项目被叫停。
从山钢发动对日钢的收购之日起,双方就开始了暗战,收购与反收购,玩起了猫与老鼠的游戏。2009年年初,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的第一个主动反击就是迅速启动了总投资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整个计划统称为“2150”项目。到7月,除2150毫米热轧带钢生产线基本建成未投产外,其余主体设备均已建成投产。
如果这个项目上马,2009年日钢产能就能达到1500万吨,杜双华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盘子迅速做大,这样即便山东钢铁想收购也吃不下。山东省政府也深谙此理,暗中下达了务必在2009年8月31日以前达成重组协定的决定:如果被日钢拖到了年底,到时产能超过1500万吨,事情就不好办了。
让杜双华没想到的是,“2150”项目在2009年6月11日被环保部紧急叫停,原因是未经环评擅自开工建设,而且不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另外,山东省政府还使出撒手锏,紧紧控制日钢在山东多家银行的信贷业务,如果银行停止贷款或开始收贷,日钢的资金链就会断裂,连工资也发不出来。
杜双华并未就此罢手,为了反击,杜双华于2009年6月初,将旗下日钢30%的资产借壳他自己控制的开源控股在香港上市。被叫停的项目在7月份也悄悄开始生产,通常是白天睡觉,晚上机器轰鸣。
山东省政府因此态度强烈,曾私下表示要杜双华将股权怎么装进去的,再怎么拿出去。
就在山钢对日钢的收购进行得轰轰烈烈之时,山钢自身重组却进展缓慢。从2005年开始有整合的思路到2008年挂牌成立,花了三年多时间。挂牌后的一年多,整合工作连一小步也没有完成,目前的山钢其实就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产能简单相加,平时也就是聚在一起开开会,发发资料,别无他事。就是这样一个陷入困境的国有钢铁企业,最终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控股了蒸蒸日上的日钢。
9月6日,山钢与日钢正式签订重组协议,在第二天的内部职工会议上,杜双华说:“山钢给了我们三四年的租赁期,重组后这块资产我们盈亏自负。按照前两年的经营经验,这几年,只要继续好好干,大家还有更多的钱能赚能分,大河有水小河满,职工待遇只会比以前更高更好。”一个原本属于自己的企业变成了“租赁”,谁也无法体会杜双华此时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