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

2009-04-29 00:44:03刘景华徐艳丽
史学集刊 2009年2期

刘景华 徐艳丽

摘要:英国的崛起存在外来因素特别是尼德兰因素的参与和推动。从11世纪到18世纪,尼德兰人移居英国经历了四次高潮,这种移民既有尼德兰人逃离内乱或寻求生存和发展新环境的动机,也有英国方面的主观因素,即政府和民众的欢迎态度。对英国崛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经济现象,如呢绒工业的发展,乡村毛纺业的兴起,棉纺业的起步,农业革命的进行,工业革命的资金准备,都与尼德兰移民和资本的到来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英国崛起;英国呢绒业;尼德兰移民;荷兰资本

中图分类号:K56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9)02-0012-09

英国的崛起无疑主要是内部经济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外来因素的参与也极为重要,其中又以一水之隔的尼德兰(Netherland,又称低地国家Low countries,包括今日的荷、比、卢以及法国最北部)对其贡献最为突出。但国内史学界对此鲜有论及。本文试图对促进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尼德兰因素作一探讨,以丰富对英国崛起原因的认识。作为这种因素之背景的尼德兰经济发达繁荣状况,已是学界共识,本文不再赘述,考察重点是尼德兰移民以及尼德兰资本如何进入英格兰、如何在英国发挥作用。

尼德兰人进入英国的第一次高潮,当在11至12世纪。诺曼底威廉的征服军中有不少佛兰德尔雇佣兵,战后这些雇佣兵大多留在了英国。他们或迁移到边境军事区安居,或退居后防,在各地参与城堡要塞的建造。也有一些佛莱芒人(亦即佛兰德尔人)雇佣兵转而从事其他职业,有的成了佃农,有的从事手工业。佛兰德尔手工业发达,许多士兵很可能原本就是能工巧匠,还有些尼德兰人主要出于经济动机而移居英国。英国统治者采取了主动姿态,给予外来移民以优惠待遇。如1113年,亨利一世鼓励佛兰德尔织工移居彭布鲁克和卡尔迪甘。1127年,圣奥梅尔商人从威廉二世那里获得了免税承诺。12世纪末,英国各地城镇出现的织工和漂工团体,很多是受王室保护的外来者组织。他们的工商业活动促进了英国与尼德兰之间的商贸往来,也带动了英国本地市场的发展,这是“两个民族在英国土地上融合所带来的主要影响之一”。虽然这一时期尼德兰移民对英国发展的作用并不特别显著,但他们开拓了一条通过移居英国而谋求发展的道路,为后来尼德兰人所效仿。

尼德兰移民对英国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则始于14世纪的第二次移民高潮。这一时期尼德兰移民主要来自佛兰德尔,他们以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为主要目的。佛兰德尔是西欧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14世纪前后进入了多事之秋。对它的争夺成了诱发英法百年战争的重要原因,战争中佛兰德尔的骑墙态度又使自己受到两方面的敌视。恶劣的外部环境还激化了蓄积已久的内部矛盾:手工业行会、城市显贵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三角斗争不断;行会之间也有利益冲突;行会制度本身日趋封闭保守,抑制了生产扩大;城市对农村的歧视,又使自己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供应。为寻求有利的生产环境,数以千计的呢绒工匠远走他乡,其中许多人选择了海峡对岸的英国。而英国正具有吸引手工移民的得天独厚条件。首先,英国盛产优质羊毛,能够保证呢绒生产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其次,英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比较有利:王权较为稳固,地方势力相对弱小;商人阶层势力较弱,难以对手工业者施加苛刻条件;对手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全国性管理,呢绒可随地接受检验而不受地域限制,这能保证其自由流通,也使地方行会的限制作用降低。再次,英国对外来移民的态度较为开明,商人可以自由往来,工匠可自由选择居住地,国王尤其乐于外来者分散定居,认为这种方式使其难以在某一地结成封闭团体,而能更好地与当地人杂居,使本地人有更多机会了解和学习其先进技术。

英国国王们很懂得如何利用本国优势吸引外来力量。在14世纪大规模移民到来之前,英国是一个以羊毛出口为主的国家,生产的呢绒质量较差,只能在国内销售,高档呢绒依赖从佛兰德尔进口。而佛兰德尔的优质呢绒生产又遇到原料不足问题。早在12世纪,佛兰德尔商人就纷纷前往英国采购羊毛。为了推动羊毛出口和获得优质呢绒,国王给予了佛兰德尔羊毛商以特殊保护。13世纪末,英国羊毛年出口量高达4万大包。羊毛贸易虽然给英国带来了丰厚收益,但佛兰德尔的政治动荡也让英国人不安,他们认为应该利用羊毛资源发展本国呢绒业,以摆脱被动局面。1258年英王颁布“牛津条例”,规定英国人必须穿着本国所产呢绒,鼓励本国毛纺业发展。1326年法令规定:除少数贵族和富人外,任何人不得穿戴外国衣物;对漂洗、织布、染色等纺织行业给予特殊优惠。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因为英国毛纺业技术水平低下,短期内也难以提高。因此在爱德华三世看来,倘若不想穿用佛兰德尔呢布,那就必须引进佛兰德尔工匠,英国“需要的不是增加‘交换的价值,而是提高‘生产的能力”。从此积极鼓励外国织工移入。1331年,爱德华三世将一份保护状授予移居英国的佛兰德尔织工约翰·坎普,并将这一政策推广到任何纺织工匠移民。1337年佛兰德尔骚乱时,爱德华三世认为振兴英国毛纺业的机会到了,便在法令中宣布:“一切愿意前来的外国呢绒工匠,不管属哪个国家,都将安全来到英国,都将在本王保护下安全行动,按自己意愿选择居留地”,并明确规定地方行会和市政官员不得骚扰他们。这样,大批来自佛兰德尔等地的熟练织工、漂工、染工纷纷移住英国,定居在伦敦、约克、温彻斯特、诺里季、布里斯托尔等城市。据爱德华三世统治期间(1327-1377)的自由人登记卷档记载,单是约克郡接受的佛兰德尔手工业移民,就有织工170人、染工100人、漂洗工50人。1335年爱德华三世第九条法令规定,居住在英国的外国人必须按本国居民双倍税率缴税。这一法令有双重效应:既为国王增加了额外税收,又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外来移民。移民多定居于东部。较贫穷者集中于沿海,与呢绒贸易中心邻近;受王室之邀的熟练工匠则把羊毛产区作为首选,他们不必为产品销售担忧。有些移民还成了当地显赫人物,如布里斯托尔的托马斯·布兰克特。移民也要面对来自当地市政机关和行会的压力,到处受指控,并经常受到暴力威胁。这正反映了移民在英国手工业中的成功。移居城郊和农村的移民比较安全,这里没有行业竞争,移民也乐意将自己的纺织技术传授给邻居。虽然各地有农民抱怨孩子们脱离了农业,但他们并非有任何不情愿,倒是一些城镇出现了学徒不足的情况。这表明英国毛纺业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外来移民定居乡镇提高了农村纺织业技术,有助于这种转移。

14和15世纪移居英国的尼德兰人和北部德意志人,被统称为“多切人”(Doche)。尼德兰织工移民给英国毛纺业注入了活力。英国经济史家利普森曾说:14世纪佛莱芒织工移民到来是英国工业史上“第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这是因为,首先,佛兰德尔工匠移民给英国毛纺业增添了技术力量。提高了其呢绒生产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推动英国在15世纪由羊毛输出国转变为呢绒输出国。佛兰德尔织工到来使英国毛纺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更为细致,洗毛、梳毛、纺纱、织呢、漂洗、染色、起绒和修剪等

各道工序一应俱全,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体系。移民工匠到来形成的竞争,也刺激了本国工匠努力提高生产技术,从而在总体上提升了毛纺业生产水平。其次,移民到来冲击了英国保守的行会制度。针对行会对移民的刁难,爱德华三世采取了许多保护外来工匠的措施。1344年,宣布将外来移民置于特殊保护之下,凡漠视此法令者一律囚入监狱。1351年,当伦敦织工行会要求照旧规管辖外来织工,并控告移民贾尔斯等六人不服行会管柬、制造各色呢布时,爱德华三世则宣布贾尔斯等人不属织工行会管辖,行会不得再予刁难。第二年,他又明确答复移民织工,重申他们可以自由从业,各地行会不得强迫其入会和缴纳税金。国王对移民的保护,有力地冲击了行会制度。随着外来移民在农村开展生产,毛纺织中心向农村转移,城市毛纺业逐渐萎缩,这也加速了行会的衰落。最后,移民有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改变。可以说,爱德华三世时期的佛兰德尔移民是“英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先驱”,那些最早的工业巨子多是他们。如坎普和布兰克特都被称作资产者,他们带来了大批随从和学徒,在当地架设了不少织机。爱德华三世曾下敕令,对私设织机雇工受处罚的布兰克特等人予以赦免和保护。爱德华三世对移民的保护,推动了英国纺织业发展,被后人誉为“英格兰呢绒业之父”。

14和15世纪尚是英国商业不发达的时期,对外贸易主要控制在意大利商人和汉萨商人手中,同时也有尼德兰人的较多参与,特别是东部沿海贸易。这种参与有两类情况。一是提供运输工具,二是直接从事贸易。可参看东盎格利亚大雅茅斯港的具体例子。1404-1405年度本郡诺里季城商人从这里外运的谷物,其中30夸特尔用荷兰人的船。附近乡村商人马尔沙姆这年出口了40夸特尔大麦。用荷兰人马特森的货船。1446-1447年度,艾菲尔德出口100夸特尔大麦,用多特勒支人埃里森的船只,埃里森自己也运出了50夸特尔大麦。大雅茅斯海关长(water-bailiff)的税册里,外国商人名字出现较多。除了专运煤和铅外,他们多交易乡村产品。外国商人多来自尼德兰。如来自些尔得湾米德尔堡的船主兼商人赫尔曼森,从1449年至1460年,从大雅茅斯出口了大量的小麦、大麦、燕麦、麦芽、羊毛、牛脂、小牛皮、兔皮、黄油、肉、皮革、蜡烛、呢绒、床罩、线头等;安特卫普船主科帕,除自己经营呢绒、肉类、煤。还专为哈勃达塞尔、詹森等商人承运大麦。泽里克森商人威廉姆森从大雅茅斯外运大麦、燕麦、羊毛绒和牛脂等。布罗韦夏文商人从这里出口呢绒、谷物、羊毛、蜡烛、兔皮和小牛皮等。1446—1447年度,多达1280夸特尔的大麦和燕麦从这里外运。多特勒支商人马尔提森向这里运进红酒,运出小麦和小牛皮以及羽毛褥床。15世纪40-50年代里,平均每年约有200夸特尔的粮食由多特勒支商人从这里运出。从大雅茅斯外运的粮食等货物中,并非全都出口国外,相当一部分是运至伦敦等英国各地,说明尼德兰商人也介入了英国国内贸易。

随着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尼德兰成为新教思想的汇聚之地。然而,尼德兰政治上的落后保守与其经济和思想上的先进极不协调。它从15世纪开始沦为西班牙属国,变为西班牙的“奶牛”:西班牙每年从尼德兰搜刮的财富,约相当于其本土的4倍。腓力二世时期,西班牙财政每况愈下,尼德兰更成了其疯狂压榨的对象。腓力宣布国家破产,拒绝偿付国债;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税,使输往尼德兰的羊毛减少40%;取消尼德兰商人直接同西属殖民地进行贸易的权利,中断尼德兰同英国的贸易往来;规定征收5%的土地转让税;征收10%的商品交易税;征收1%的财产税。这些都使尼德兰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作为封建势力的堡垒,西班牙还疯狂镇压尼德兰新教徒。1522年,查理五世在教皇支持下建立了异端法庭,尼德兰人作为异端被处死的达5万人以上。1550年,查理颁布“血腥诏令”,对任何接触新教思想的人,均以死罪论处。腓力二世重申血腥诏令;1559年又将天主教主教从6个增至20个。作为对贵族抗议的回应,1565年,腓力下令增强异端打击力度。在经济和信仰危机的双重驱使下,“成群结队的难民挤满了尼德兰的道路和船舱,大约有10万人离开祖国去异邦谋生”。

英国同情尼德兰人民的遭遇。这种同情也是基于本国利益的,是对利用外来因素提升本国实力的再一次期盼。在经济上,由于尼德兰与英国的贸易被阻断,英国呢绒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海外市场,呢绒技术的进步也被设置了障碍,因此英国政府便将新教难民作为“英国经济和工业方面有价值的财产”而加以吸收。在政治上,西班牙的对外疯狂扩张使英国深切感受到了威胁,因此它有必要给予反抗西班牙的尼德兰人民以同情和支持,对被迫逃离尼德兰的难民予以接纳和庇护。在宗教上,英国国教遭到罗马天主教势力的敌视,而西班牙又是天主教的卫道者,双方在信仰上的冲突十分尖锐。英国可利用新教来壮大对抗天主教的阵线,于是包括尼德兰人在内的大批新教难民便选择英国作为避难地。但英国的宗教移民政策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宗教移民始自亨利八世时期,1527年,伦敦的佛莱芒人达到15000人。新教难民主要是想寻求一个信仰上的避风港。“与其说他们是被吸引到英国来,倒不如说是被迫流亡到英国”,因而亨利八世对他们心存疑虑。1521年,一些佛莱芒人被以“异端”的罪名起诉。亨利八世后来的立法更多的是阻止移民到来,1544年甚至要求所有非长期居住的外来者一律离开。不过国王并未采取过多的强硬措施,一些大臣如伯格利勋爵和萨默塞特勋爵还对移民予以保护。爱德华六世继位后,在克兰默大主教这个著名新教徒指导下,取消了宗教迫害法令,使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并行于英伦,尼德兰的新教徒们于是纷纷前来。1550年,坎特伯雷和伦敦等三地分别建立了移民教堂。1551年,一批佛莱芒织工移民被安置在萨默塞特郡一修道院旧址,并得到土地和贷款。爱德华亲政后,除继续这些做法外,还允许尼德兰移民在教堂用佛莱芒语和法语举行礼拜仪式。爱德华死后,信仰天主教的玛丽女王把新教难民全部逐出英国。伊丽莎白废除了玛丽的宗教法令,积极鼓励新教移民返回,并通过颁发许可证、授予专利等方式,吸引移民定居英国。如1565年,伊丽莎白女王向诺里季的尼德兰移民颁发许可证,允许其制造各种新型毛织品;向伦敦和桑维奇的外来移民颁发“在国王陛下土地上从事佛兰德尔毛织品生产”的许可证;授予安特卫普移民伯尔蒂“用新法制白盐和海盐”的20年专利权:1567年将一项为期21年的窗玻璃制造专利权授予另一位安特卫普移民贝克恩。在宗教上,伊丽莎白继承了爱德华六世时期的政策,允许移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伊丽莎白的宗教立场以及一系列政策,对移民产生很大的吸引力,那些被驱逐的人纷纷重返英国,新移民亦纷至沓来,形成了尼德兰向英国移民的第三次高潮(参见下表)。英国政府吸引新教移民,当然也有利益上所得。移民除了税率是本国人的双倍外,还常被征收额外税捐。1601年,107个新教移民被强迫贷款达23 000英镑之多。

尼德兰新教移民主要分布于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商业繁荣地区,他们多为熟练的手工业者、工

场主或富裕商人;一些较贫困的难民则多先在各港口收容所暂居,再逐步向内地转移。各地当局意识到移民迁入会给本地带来很大利益(地方上常向他们征敛税费,如坎特伯雷就向移民们征收“织机钱”),因而积极帮助他们安顿甚至永久定居。诺里季、科耳切斯特等自治城镇,都积极向政府申请难民的居住许可。如1561年6月,梅德斯通市长向女王申请,要求准许60户难民落户该市,并附上名单注明他们的一技之长,11月即获得特许状。英国民众则对外来者混杂着既依赖又嫉妒的矛盾情感,这种依赖实际上是对移民所作贡献的一种间接认可。到17世纪,将移民纳入英国的经济和宗教生活体系中,成了全国上下一致的目标。

16世纪尼德兰宗教移民的到来,对英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作为新教难民,他们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产生宗教影响。随着新教移民不断增加,这种影响日渐凸显。具体表现在:(1)移民的广泛分布及其与当地人的频繁交往有利于新教传播。英国政府允许移民享有信仰自由,并指定礼拜场所供其使用;移民多以团体形式聚居,执行自己的宗教仪式和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本地人对这种受到优待的宗教的好奇心和参与欲,客观上有利于传播新教。(2)尼德兰新教难民同英国清教的起源有着密切联系。清教徒要求清除国教中的旧教残余,其中坚力量是玛丽时期流亡国外的宗教极端分子,被逐期间,他们与同样流亡的尼德兰新教徒发生了频繁接触,在法国甚至经常共用教堂。虽然双方最初在方式执礼上有争论,但后来清教徒受到加尔文派越来越多的影响,在伊丽莎白时期重返国内时变得更为激进,连清教徒的神学教授托马斯·卡特本人也是加尔文教徒。(3)移民中不少人是有文化的新教徒上层,追求理想和信仰,到英国后他们中许多人在宫廷或贵族家庭中当教师,有的到牛津或剑桥大学任教;还有一些著名艺术家、科技专家。他们在从事教育、文化、艺术、科技工作时,也在宣传和传播着新教思想。

其次,新教移民的到来推动了英国纺织业向高质量和多品种的方向发展,改变了原有生产格局。(1)引进了“新呢布”(New Drapery)生产。新呢布是在传统厚呢市场不断缩减、人们对轻质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情况下,由佛兰德尔洪德霍特地区织工首先创制的,其制作工艺简便,花色品种繁多,成本低廉,适合普通人日常消费,市场前景广阔。新呢布生产的引进活化了英国呢绒业,也为许多英国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益。如新呢布工业使诺里季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市政当局称:“诺里季从陛下许可(外来移民定居)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移民“不仅使他们自己的人得以就业,也使我们城市的居民有了生计,另外还使本市周围二十哩以内的许多百姓赖此为生”。16世纪后期,新呢布成为英国东部毛纺业的主打产品。出于技术和经验,移民更能严把新呢布产品的质量关,如定居于桑维奇的12名荷兰织工就被委任负责质量检验工作,对合格产品加盖封印,标示产地、质地及尺寸。这种做法不久也被梅德斯通和坎特伯雷所采用。(2)引进了棉布生产技术。1560年后安特卫普战乱频繁,特别是1585年该城沦陷,大批人口逃往英国曼彻斯特等地,也将那里的棉布生产技术引入英国。1641年,曼彻斯特已成长为著名的棉布产地。(3)推动呢绒业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14、15世纪移民的涌入促使英国手工业进入“家内制”阶段,而16世纪宗教难民则推动生产方式向纵深发展。新教难民反抗宗教迫害的实质是反抗封建制度,他们要求摆脱旧生产关系的束缚,这种精神正是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具有这种精神的他们之到来,势必促进英国生产关系进一步变革。16世纪英国呢绒生产基本上是以分散手512~2场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与这种推动力量大有关系。

第三,尼德兰宗教移民还对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了影响。他们涉足很多手工业领域。如伊丽莎白时期伦敦的佛莱芒人和德国人移民中,就有大约150个铁匠,20个珠宝商,50个宝石工匠。一份1616年的数据显示,移民们从事的行业不少于121个。在伦敦他们创立了玻璃雕刻业,新陶瓷业:在坎特伯雷开创了丝织业;在梅德斯通建立了丝线业;为诺里季带来了印刷、麻织、琉璃瓦制作;在科耳切斯特开创了造羊皮纸和制针业;他们将纽伯特等地变成了花边制作中心,还在大马尔娄建立了花边技术学校。尼德兰素以农业技术先进闻名,英国人也很早就注意到了。早在14世纪,英国曾鼓励擅长亚麻种植的佛兰德尔人定居约克郡,移民们向当地人传授了许多耕作技术,这可谓是他们对英国农业的第一次影响。16世纪的宗教难民中,更不乏农业和园艺高手,他们带动了英国蔬菜和园林业的兴起。佛兰德尔移民传入了啤酒花种植,使英国啤酒酿造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当时一本书中暗示,种植方法与佛兰德尔人越趋近,收益就会越大。作者建议学习佛兰德尔人怎样在啤酒花种植园周围种植树木,推荐佛兰德尔的烘干和包装方法。在社会救济方面,这些宗教移民实行团体聚居,对社区内穷人实行自主管理,通过节俭方式进行联合救济。这种救济方式为英国人所称道和效仿。移民们还缴纳济贫税,帮助社区之外的济贫事业。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社会底层的人,如雇用流浪者或孤儿做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活来解决生计。1623年,英国政府曾对梅德斯通和桑维奇的荷兰人教堂以及坎特伯雷的瓦隆人教堂等予以表彰,赞扬他们为底层人提供生计。但在数年后,斯图亚特王朝的劳德大主教实行宗教同化政策,规定出生于英国的外国人必须改信英国国教。对此,不少尼德兰移民做的选择是离开英国。

尼德兰革命催生了荷兰共和国,17世纪的荷兰是西欧最发达的国家。在荷兰繁荣的过程中,以及在它17世纪末以后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皆伴随着其人口及资本向英国的移动。这种移动大大有利于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时期荷兰同英国的人口联系具有明显的新特征。首先是两国人口流动的双向性:一方面是许多英国人到荷兰考察学习,如17世纪英国重要的政治人物几乎都在荷兰呆过;另一方面是荷兰人移居英国。其次是荷兰移民的自主性和流动性。荷兰移民既不是为本国恶劣环境所迫,也不是受英国政府的主动招徕,他们是在利益驱使下的本能性扩张,因而这种人口流动带有更多的自然性。以商人为主体的移民也使移民具有更多的流动性。这种自然性和流动性造成了移民具体数量统计上的困难。第三是移民成分的多元化,其社会来源更加广泛。商人阶层是移民中的精英,主要进入英国的贸易和金融等重要领域。17世纪英国金融市场上的外来者身影多是荷兰人。手工工匠虽在历次移民浪潮中是主体,但这一时期却多是追随荷兰资本家或承包人而来。如英国东部沿海排沼工程中,负责工程的荷兰工程师往往雇佣本国有经验的工匠。17世纪还再度出现了军事性移民,这就是1688年“光荣革命”时玛丽和威廉率领来的荷兰军队士兵,他们大多在英国安家,未再返回荷兰。

这一时期荷兰移民和荷兰资本对英国产生的影响,比以往更加广泛和深远。

(一)农业。16、17世纪是荷兰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生产技术上率先开始了“农业革命”。

1590-1670年被称为“荷兰的农业世纪”,荷兰人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种植者”。一些荷兰农业家移居英国后,撰写著作介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如加布里埃尔·普拉茨的《改良实用农学》(1656)。塞缪尔,哈特里布的《农业遗产》(1655)和《优秀农夫》(1659)等。通过荷兰移民亲身实践而不断传播到英国的农业技术包括:(1)用新轮作制取代传统的二圃制或三圃制耕作方法,将谷物与豆类等油料作物轮作,有效地保持了土地肥力,尽可能减少了土地休耕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引进新饲料和草料作物,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构,丰富了牲畜的饲料品种。如来自荷兰的饲料作物油菜(cole),17世纪在英国东部沼泽地区开始种植,因其榨油和饲料的双重效用而受到普遍欢迎。(3)圈养牲畜。将羊圈在低矮的大屋子里,地面洒一层沙子以吸收羊粪。把羊放出后,将沙粪混合物取出用作肥料。圈养还可有效预防羊肝蛭病,也便于采剪羊毛和查看羊的生长情况。(4)改进生产工具和农业设施。如17世纪英国开始弃用传统犁具而引进荷兰的轻便二轮犁,节约了人力畜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适合在沼泽排干地区使用。后荷兰人又继续改进,去掉前轮及轮架,形成一种更轻便的单翼犁。(5)改进谷仓。荷兰谷仓四周封闭,仓顶不固定,用柱子支撑,可按照需要利用卷扬机来升高或放低。这种结构使谷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英人纷纷仿效。

(二)排沼和水利。荷兰人民在与水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擅长筑坝,擅长于排涝技术,包括沼泽排水、水淹地排水以及浮地排水的技术,其改造自然的传统和技能早已蜚声西欧。17世纪,随着英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开始向东部沼泽要地,这给荷兰人提供了展示技术的空间。一个荷兰工程师在其小册子《关于诺福克沼泽地与不拉奔人汉弗莱·布雷德里的对话》中阐述了自己的排沼计划。柯尼留斯,弗缪登是在英国排沼工作中起过重大作用的荷兰工程师。英国东部最主要的一处水淹地,是位于林肯、北安普敦、亨廷顿、诺福克、萨福克、剑桥以及伊利岛之间的“大沼泽”,面积足有40万英亩。另一处位于约克郡,由顿河、奥斯河以及特伦特河的河水泛滥而形成的哈特费尔德地区,面积约7万英亩。詹姆士一世在对沼泽地进行开发时曾求助于弗缪登。1621年,弗缪登奉命修补泰晤士河堤岸裂口;1626年,他从查理一世那里取得哈特费尔德地区排水工程承包权。在他负责下所获得的排干地有9万多英亩,他本人也因排沼有功而受封为爵士。据统计,17世纪英国通过排沼扩大的耕地达50多万英亩。在兴建水利工程方面,荷兰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的英格兰沿海还能找到许多荷兰专家留下的智慧结晶。一个叫克罗本布的荷兰专家曾帮助治理泰晤士河口的坎维岛。在他的设计和施工下,岛上建起了堤坝、风车和水闸,人称小荷兰。另一名荷兰人范德维尔特帮助排除了瓦平沼泽的积水。一位名为杨森的荷兰工程师帮助修建了雅茅斯港。

(三)手工业。16世纪末,一种被视为18世纪织布机先导的荷兰丝带织机由荷兰移民引入英国。这是一种回旋织布机,可以同时织出16条以上的丝带。在毛纺业中,虽然英国一直试图提高染呢工艺生产高级呢绒,但成效不大,直到17世纪中叶才出现转机。这是因为荷兰人凯普勒1643年在伦敦附近建立了英国第一家印染红色呢绒的染坊;1667年,佛兰德尔移民鲍埃尔还进一步改进了这项技术。染色工艺的引进在英国呢绒生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使英国的本色坯呢不必再送到国外完成染色加工,因此1643年被视为英国呢绒印染业的开端之年。荷兰移民也在英国其他工业部门发挥了作用。如英国时钟最早是仿照法国样式的,后法国钟在英国逐渐被荷兰钟所取代,荷兰钟最早是查理二世时期荷兰移民弗朗曼蒂尔引入的。此外,在凯斯威克矿山也出现了荷兰人的身影。斯塔福德以其优质陶器而闻名遐迩,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埃尔勒兄弟俩1688年在这里最先采用盐釉方法制造红色陶瓷,并且雇用了许多来自荷兰的陶工。17世纪里,英国为了同海运强国荷兰竞争,也努力师其长技,在诸如缆索、锚链制造等辅助性部门雇用荷兰工人。

(四)金融业。17世纪,随着荷兰海外贸易的繁荣,其海外投资也出现了空前的膨胀。荷兰向许多欧洲国家提供了贷款,尤其是英国。可以说,荷兰资本是17世纪英国经济运转的良好的润滑剂,也为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储备。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资本主要是依靠外国投资还是国内积累问题,史学界争论颇大,但这一问题本身就说明外来资本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性。荷兰移民为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提供了大部分资本,还有更多的荷兰资金流向英国。据统计,17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荷兰资本达到1000万英镑;1773年英国政府为了资助其西印度殖民地的甘蔗种植业,以8%的高额利息向荷兰借款100万英镑;英国公共债务中,荷兰资金在1737年占了1000万英镑,1762年达3000万英镑,1774年为4660万英镑。有的经济史家根据英国和荷兰的相关资料,认为1760年荷兰对英国的总投资为2500-3000万英镑,这一数字尚不包括对个人的投资。荷兰的大量资金投于海外,与其经济结构有关。17世纪荷兰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商业,商业繁荣也带动了仓储、运输、保险、银行等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及制造业的发展,为荷兰打造了雄厚的资金基础。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后,荷兰商业和制造业实力下滑,商品市场缩小,从而逐渐丧失贸易中介者地位,制造业还遭到了来自英国的有力竞争。在商业和工业双双失利的情势下,荷兰资本在国内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市场,更挡不住国外高利率的吸引。总之,荷兰移民的涌入使英国分享了荷兰经济技术的先进成就,有利于促进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而荷兰资本向英国大量转移,则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帮助。在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化和近代化,荷兰则因工业凋敝和资本外流而徘徊不前。

总的来说,尼德兰移民和资本进入英国,无疑增加了英国的财富和资源总量,有利于英国的发展。英国政府的鼓励政策以及社会上一定的欢迎态度,也表明这些因素确实对英国起了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若更深入地从历史角度认识,可以说,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对英国勃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经济变化都有尼德兰因素的参与。英国从羊毛出口国转变成呢绒出口国,其呢绒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佛兰德尔工匠进入提高了英国毛纺织的技术水平。16世纪后期英国乡村毛纺业的兴旺以至形成了所谓“原工业化”,与尼德兰宗教难民将“新呢布”技术引进英国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有关。作为工业革命突破口的棉纺业,最初的兴起就是因为安特卫普难民将棉纺技术带到了曼彻斯特。17和1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在某种意义上是荷兰先进农业的推广和传播,而推广工作最初也主要是由荷兰移民进行的。流入英国的荷兰资本则又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如果没有尼德兰因素参与,英国崛起的进程决不会那样顺畅。

责任编辑张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