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希平 于锋真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102-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1 发病机理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说,最重要的易患因素是高龄、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冠状动脉之所以易于发生粥样硬化,可能是:该动脉内膜和部分中膜的血供由管腔直接供给,血中的氧和营养物质直接透入内膜和中膜,因而脂质亦易于透入;该动脉与主动脉的交角几乎呈直角,其近端及主要分支的近端受到的血流冲击力大,因而易受损伤。
近年来还发现血小板功能和本病发病密切相关。本病病人血小板功能多数亢进,对各种致聚因素敏感,生存时间缩短,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增加,发生释放反应,释出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磷酸腺苷、5-羟色胺、儿茶酚胺、凝血激酶、组胺、血栓烷A2等。这些物质使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增加冠状动脉的通透性;使冠状血管痉挛,损伤血管壁;促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临床类型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一般可分为5型。
2.1 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无组织形态改变。
2.2 心绞痛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2.3 心肌梗塞
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2.4 缺血性心肌病
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逐渐纤维化,过去称为心肌纤维化或心肌硬化,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或)心律失常。
2.5 猝死
突发心脏聚停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或起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3 冠心病的预防
3.1 了解易患因素
男性在40岁以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冠心病家族遗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这些人群定期体检是很必要的,并且要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一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3.2 纠正9个危险因素
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是从少儿期开始的。这期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冠心病的9个容易被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腹型肥胖、缺乏运动、每日摄入的蔬菜和水果减少、大量饮酒和社会心理因素。
3.3 改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时喜欢吃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膳食结构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有证据显示,每周做2~3次中等强度的运动,可减少得心脏疾病的危险,但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并加大运动量。另外,精神压力对冠心病的影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平时应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节生活上的压力,可以通过培养业余爱好或运动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4 冠心病的治疗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性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3种。
4.1 药物治疗
是指用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调节血脂药、抗凝药物和中药等药物的治疗。
4.2 介入性治疗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冠状动脉斑块切吸术、经皮冠状动脉激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和溶栓疗法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介入治疗术就是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
4.3 外科手术治疗
是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冠脉搭桥术。
冠心病是当代威协人类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世界各界的关注。冠心病治疗的目的就是减轻或缓解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