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读书月评出“30年30本书”
以盛大的典礼来为见证30年阅读潮汐的30本书颁奖,让那些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出版人、书评人、朗诵家走过红地毯,用激情四溢的朗诵去演绎那些经典书籍中的经典篇章……日前,第九届深圳读书月经典诗文朗诵会暨“30年30本书”评选活动颁奖盛典在深圳广电集团演播厅隆重举行。
这场形式新颖的盛典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晚会以“今夜,重温阅读的快乐”为主题,将为刚刚揭晓的“30年30本书”文史类读物和“2008年度十大好书”入选书目颁奖,并为对当代中国阅读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出版社授勋。
焦晃、张家声、姚锡娟等著名朗诵艺术家将用富于激情的声音来演绎经典诗词和“30年30本书”中精选出的经典片段。观众将从一段段熟悉的字句中去体味当年的激情,在优美的朗诵艺术中重温那些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
“30年30本书”正式揭榜
经过全国专家与读者的共同推选,《万历十五年》,《第三帝国的兴亡》等30本影响中国人30年阅读生活的优秀文史书籍脱颖而出,成功入选“30年30本书”。这个沉甸甸的榜单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与普通读者的精神变迁,成为30年中国文化演进的鲜明标志,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和读者的热切关注。而《未央歌》、《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10本新鲜出炉或最新引进的著作则当选“2008年度十大好书”。
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30年30本书”文史类读物评选暨“2008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是第九届深圳读书月的重点活动。评选自今年9月10日全面启动以来,经过一个月的公众自由推荐、一个月的网络票选及手机短信投票,在学术文化界和市民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勾起了他们的温暖回忆。主办方共收到1500多封书目推荐邮件,网络和手机短信有效投票也达到近8万人次。进入初选的100本候选书目从30年来的30万余本出版物中层层筛选而出。
为保证评选结果的公正、权威,11月24日、25日,谢冕、南方朔、止庵、江晓原等34位中国内地及港台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平面媒体读书版主编相聚在深圳,运用自己手中的投票权选出心目中的“心水好书”。主办方还特设了观察员,邀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广西师大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一大批在改革开放30年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出版社列席此次重要活动,从学术、专业、规范等多个角度监督评选全过程。
通过公众海选、出版社推荐、网络票选及专家评委决选等三个阶段、四种方式,这两项重要读书评选终于尘埃落定,借此机会,活动也对30年间文史类读物出版及阅读文化的变迁进行了一次回望与检阅。
入选书目镌刻时代记忆
在“30年30本书”的榜单上,既有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样的外国文学名著,也不乏钱锺书《围城》、李泽厚《美的历程》、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等中国文史名著;既包括《金庸作品集》、《傅雷家书》、《白鹿原》等家喻户晓、广泛传播的大众书籍,也有着奥威尔《一九八四》、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等曾经引发争议的著作。每一本书都代表着一段值得记取的文化史,镌刻在人们对时代的温情记忆中。其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为最大赢家,入选书目多达6种。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中国社会始终处于急剧变化中,与之相伴,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也不断变换着场景和主题。《第三次浪潮》、《朦胧诗选》、《丑陋的中国人》……一本本脍炙人口的经典好书,带着时光的印记,寄托着大众的情感,凭借深厚的内涵、深刻的创见和深远的影响力,赢得了评委们的高票认同。经过国内文化界学者专家们的挑选和广大读者的参与,它们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思想文化轨迹的见证,勾勒出三十年来几代中国人的心灵印痕。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该活动终审评委、著名书评人止庵对记者说:“这些经典书籍中,我们可以回望30年的中国阅读史,这些书在我们各自生命历程中留下的深深屐痕,梳理着中国大众读书文化的潮流与走向。”事实上,这些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书籍体现的不仅是时代文化心理,还映射着中国的经济变迁和社会发展,中国人的文化轨迹可以通过阅读的潮流折射出来。重新捧起这些书,犹如捧起一部脉络可循的中国读者“30年心灵史”。
引人注目的是,余秋雨、王朔、易中天、于丹等文坛红人的著作并没有入选“30年30本书”,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该评选的人文取向。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和张扬《第二次握手》等曾经风靡一时的作品也未能进入最终榜单。而李泽厚的代表作究竟是《美的历程》还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钱锺书作品应选《围城》还是《管锥编》、《谈艺录》等话题,在读者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榜单虽然已经揭晓,但围绕“30年30本书”的话题仍未平息。
声情并茂演绎名作名篇
新鲜出炉的“30年30本书”评选与历久弥新的读书月品牌活动“经典诗文朗诵会”将巧妙结合在一起,向人们充分展示阅读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是一次“新品牌”与“老品牌”的创新性融合。在保持历届朗诵会广邀著名演播艺术家、品味经典诗文风格的同时,加入盛大的颁奖典礼环节,以此向改革开放30年致敬。为图书评选而举行如此盛大的颁奖典礼,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读书月“经典诗文朗诵会”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曾经先后举办了《世界的回声》、《深圳,让我们如此感动》、《热爱生活》、《这就是深圳》、《深圳和颂》、《和风雅颂》等八届演出,已成为我市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活动,社会反响热烈,是读书月乃至深圳文化舞台的一个精彩亮点。今年的经典诗文朗诵会将于12月5日、6日演出两场,通过深圳广电集团旗下的新闻频率、深圳卫视和娱乐频道播出。
晚会以“改革开放30年”为主线,以时间顺序为脉络,分为“传世古韵”、“岁月燃情”、“盛世和鸣”三个部分。焦晃、张家声、姚锡娟、梁波罗、薛飞、严晓频、剧雪、康庄以及深圳朗诵名家蔡印时、李绍琴、曹宝兰、安红石等将登台献技。在朗诵篇目的设置上,贯穿“改革开放30年”的主题,艺术家们将朗诵“30年30本书”部分入选书目中的经典段落,还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回答》、《致大海》、《风流歌》、《我是青年》、《我是个任性的孩子》、《行板如歌》等名篇。
朗诵会除了在内容上丰富创新外,在舞台及音响等方面力求与主题和诗文意境完美配合。舞台设计方面以实景搭造为主,强调意境,营造出跨越时空的效果,加强诗歌感染力;灯光设计方面注重气氛渲染,运用色调调整、图案变幻等手段使得整个舞台流光溢彩,既突出厚重底蕴,又强调现代创新;手段配合方面,强调舞台视觉的饱满感,运用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小型室内乐团等,极大丰富舞台效果。
主办方特别邀请了著名作家陈忠实、著名书评人止庵和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广西师大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一大批在改革开放30年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出版社出席盛会。获奖作品的作者、译者、出版者也将莅深领奖。晚会前,他们将走过红地毯,享受明星般的荣誉和礼遇,充分显示深圳对阅读文化的尊崇。
附:“30年30本书”目录
《万历十五年》、《第三帝国的兴亡》、《傅雷家书》、《第三次浪潮》、《宽容》、《释梦》、《一九八四》、《庐山会议实录》、《美的历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顾准文集》、《陈寅恪的最后20年》、《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百年孤独》、《朦胧诗选》、《丑陋的中国人》、《日瓦戈医生》、《白鹿原》、《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围城》、《瓦尔登湖》、《随想录》、《张爱玲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城堡》、《西方哲学史》、《金庸作品集》、《增长的极限》(“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种)、《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深圳特区报)
■陕西每年百万资助文艺创作
小说创作尚未完成,作家已拿到了文艺创作资助。近日,17部文艺作品的作者和省委宣传部、相关监管单位签定三方责任书,他们将拿到这些作品的创作资助金。这是省委宣传部为加快“文化强”战略,对今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办法》的落实,每年将有100万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文艺创作,这对作家创作将是有力的鼓励。
一部作品最高资助5万元
作家、编剧的创作本来应该是个人行为,但却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资助,所以,昨日去签约的作者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齐雅丽介绍,自今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办法》下发后,共接到各地文艺单位申报的项目270多个,经过陕西省作协、省广电局的初选,给省委宣传部上报了125个,文艺处成立了专家评审小组,最后确定了签约的17个项目,吴克敬的长篇小说《初婚》、鹤坪的长篇小说《民乐园》等获得文艺创作资助。
据了解,为了确保资助金的有效使用,省委宣传部设计了三种资助方式,一是先期拨付,先给作者一定数额的资助经费,待作品完成后并经过省委宣传部验收合格再拨付剩余部分。此次资助的17个项目中,《初婚》、《民乐园》便属于此类资助,签约后,他们即可分别拿到2万元资助金,完成后拿到剩余3万元。第二种为结项拨付,即作品全部完成并经过省委宣传部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资助经费。第三种是以奖代资,也是在作品全部完成并经过省委宣传部验收合格,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签约的所有作者需接受省作协、省广电局等监管单位的监管。
在此次签约的三种资助方式中,资助项目最高金额为5万元。
作者有了创作“主旋律”的信心
“本来这个本子都不想写了,后来得到资助,知道自己的作品能被重视,就决定要写了。”因为《一路上有你》获得中国剧本最高奖“夏衍杯”的张金平的《黄土医魂》此次也在资助之列,他签约之后告诉记者。《跳农门》的编剧吕宏强也告诉记者,因为市场的影响,很多编剧都不写主旋律的剧本了,转而写商业剧本,既简单又赚钱,但是那些剧本基本都不是自己想写的,很多剧作家都无奈地放弃了很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具备的主旋律题材。
齐雅丽说:“相对来说,作家、剧作家的经济情况基本都不太好,很多作家因为一些题材的写作需要到外地采访、深入调查却因经费困难而放弃。”
第一个签约的作家吴克敬说,签约对他最大影响是鼓励。“以前,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创作没人资助,现在,省委宣传部拿出资金资助作家,我感到非常幸运,最重要的是创作受到了鼓励。”
“这种鼓励是钱代替不了的。”吕宏强说。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说:“这项措施是文化界的喜事,对中青年作家的培养具有很大作用,省委宣传部专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项目进度、经费使用,要求作者和监管单位要保证资助金用到作者调研、采风、资料收集、出版补助上。我觉得能列入这个项目,就是荣誉。”
(华商报)
■北大教授何怀宏:好书不许诺廉价幸福
一本《沉思录》,何以译介二十年后才突然如此风行? 著名学者何怀宏详解其中缘由———
2008年,《沉思录》的流行颇为引人注意,从年初至今,光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译本“红皮书”,销量就已达到30多万册。而在图书市场上,《沉思录》的版本之多,更是到了“迷人眼”的地步,除中央编译出版社外,六七家出版社都先后推出过不同形式、不同包装的何怀宏译本。此外还有七八种不同译者的《沉思录》一并热卖,甚至华语世界最早的《沉思录》译著——译于1958年的台湾梁实秋版也被“挖掘”出来。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两千多年前写下的这些文字为何在变成中国简体字后,又过了二十年才突然如此风行?一些出版圈内人士不无醋意地把它归结为一种难以复制的机缘:从去年起,在一些公开场合,温总理不止一次披露他熟读《沉思录》的点滴,使得他无意中成为了这本书的形象代言人。他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与此同时,1998年《纽约书评》上书评家盖瑞•威尔斯的一句话也被出版社有意放大,“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略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于是,“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总统共同的枕边书”成为了网上书店和图书征订单上的醒目字眼。
不过,作为《沉思录》的译者,何怀宏教授却认为,《沉思录》的流行原因并非领袖人物的示范作用这么简单,从《于丹〈论语〉心得》畅销开始,用图书进行“心理按摩”的需求已经逐渐凸显。作为例证之一,记录他自己青年时代思想“原始悸动”的《若有所思》虽然出版于20年前,近日也重新修订再版,并得到读者的认可。“这些书并不许诺廉价的幸福,不可以当成一本幸福指南书,但它们却具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的心灵变得强大。”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何怀宏教授说,心灵类图书的流行需要一个过程,二十年走红,其实已经很快了。“它们不是时髦的书,但它们终究会赢得读者。”
“《沉思录》让人正视不幸”
《沉思录》的作者——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他在位的近二十年是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已定。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奥勒留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是一部他写给自己看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是在鞍马劳顿中写成。
记者:您第一次接触《沉思录》是在什么时候?
何怀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的时候,当时我快三十了,在人大读研。那年回家休假,我带了一本耐读的书,就是《沉思录》。后来决定翻译,除了喜欢这本书外,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我的祖母刚刚去世。她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虽然她不识字,一生的主要生活范围只是在方圆数十里之内,认识的人大概也不过百人,但她却拥有一颗纯朴博爱的心和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她总是把她能给的东西都给出来了,即使是对路人,也会以微笑和热茶相邀。所以,尽管她是以92岁高龄辞世,我心里还是有一种久久的沉痛。是翻译《沉思录》渐渐抚平了我心中的悲伤,也使我更深地意识到,德性比知识更可贵,或者说,有一种知识即德性,而这种知识主要不是在书本。
记者:《沉思录》是在二十年前出版的,但到今年才炙手可热。您怎么看待《沉思录》的走红?
何怀宏:温总理的无意推荐肯定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前几年,大家都在忙于财富的积累,顾不上心灵的经营,而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有了根基,于是有了心灵的需求,发现自己得到的东西并不能完全使自己满足。这是《沉思录》之类的心灵类图书走红的原因。
有人认为,《沉思录》的流行是因为人们对于幸福的向往和寻找。其实,这本书并不许诺廉价的幸福,它通篇没有出现幸福,更不要说快乐这种字眼,它许诺的是你能不能得到幸福,得看你自己。而且它所说的幸福和世人眼里的成功是不一样的,它更为纯净可靠,也更持久。因为它立足于心灵的基础上,而不是像财富和名声一样,需要依赖外界。它和心理学也不一样,心理学告诉人们如何化解烦恼,比如孩子不听话,心理学会让你换一个角度看,这说明孩子很有个性等。但《沉思录》会让你正视,不幸就是不幸,生老病死都不应否定,但心灵可以对它有另一种态度,让它到此为止。
这比于丹对孔子的解说“高级”很多。其实孔子也不是于丹解释的那么简单,但她确实把孔子学说“鸡汤化”,所以赢得大众。说实话,《沉思录》是需要某种精神力量的人,首先是精英接受,它会选择读者,大众也许不会一下子接受它,需要一个过程。《沉思录》二十年走红,其实已经是很快了。
《沉思录》不是“指南针”
《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供出版的,自然不需要过分讲究词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集中注意于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有时话没说完又想到别处,并经常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我们需要在阅读中记住这些,不然,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
记者: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政治家会对《沉思录》感兴趣,这些每天忙着处理紧迫的重大政治和经济事务的人们为什么会腾出空来,耐心聆听这样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哲人的声音?
何怀宏:一个外在的原因或可说是奥勒留也同样处在这样一种权力的顶峰,他有自己亲身的体验,他们想听听这位皇帝说了些什么。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一种既能够恰当地运用和把握权力,又不以不顾一切地攫取权力为意的超越精神吸引了他们。这种超越精神能够使人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权力,使他知道,无论这种权力以及由它带来的名声有多大,本质上都仍然是过眼烟云。有了这种超越精神和对权名恰如其分的认识,他就不容易自我膨胀,不容易滥用权力。而一个附带的有益结果可能是,不管他在政坛成就如何,甚至事业失败或者个人失意——这种失败和失意其实比成功更为常见,那么他还可以由这种超越精神得到一种安慰和解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种宁静。
记者:那么,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本书是不是离他比较远?读这本书能有多大的用处呢?
何怀宏:其实并不远。《沉思录》讲的是一种义务和职责,就如《礼氏春秋》所说,“贵为皇帝,贱为守门”,每一个人,哪怕是个扫地的,都会有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如何把自己的欲望处理得恰如其分,如何善尽自己的义务,这是共同面对的。
至于淡泊功利,则可以说对所有时代的所有人都有意义,对现代人可能还尤其有意义。和古代世界不同,现代世界是一个追求物质利益的世界,也是一个崇尚经济成就的世界,不难看到物欲横流的状况。而奥勒留的书可以使我们转过来关心一下自己的精神,使我们知道,对人的评价并不应当主要看财富的多寡或者物质的成就,而是应当主要看他的德性、品格和精神。物质财富上的成功,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甚至不是多数人能达到的,而心灵德性上的成就,则是任何身份、任何处境里的人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
除此之外,这本书没有实际的用处,它不会让你赢得更多的财富或者更好的物质条件,找到一个好工作或好妻子,它不是这样的指南针。书里有些句子过了很多年仍然不褪色,仍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当然首先你要装到自己心里去。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