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恒
高曉攀坐在空旷的茶楼里,一盏影视灯打在他的脸上,暖融融的黄光。电视台记者坐在他面前,穿着羽绒服,结束了晚场演出的茶楼慢慢冷却下来,在冬末的北京的午夜。木质的中式桌椅歪歪扭扭地排成行,地上散落着瓜子皮,饮料瓶,清洁工在镜头拍不到的地方轻手轻脚地收拾着。镜头拍到的,是高晓攀被光打亮的脸,和身后布置过的舞台。
“台上是一场买卖,台下也是一场买卖,往往台下的买卖大于台上的买卖。”
广茗阁茶楼位于北京鼓楼西大街,嘻哈包袱铺的演出时段是每周三、四、五的晚上和周六下午,周六、日晚上的黄金档口属于另一家相声团体,而每周的其他时段,茶楼里上演的都是金枪刺喉等民间杂技,专门接待旅游团。
嘻哈包袱铺成立于2008年5月,这是1985年出生的高晓攀闯荡北京的第五年,他是包袱铺的掌柜与创始人。之前他在德云社帮过忙,也成立过另一个相声团体,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如果他们想让你走,真的不需要任何的理由。”高晓攀从容地面对摄像机讲述他失败的经历,说着他重复过很多次的话,几个月来他接受了上百次的采访。“那时候也是我年少轻狂,不懂得协调各种关系,团里的老先生们联合起来反对我……”
嘻哈包袱铺的相声中有很多的现代元素,在传统的相声的框架中加入了很多新闻事件和流行语汇。在相声的创新中,高晓攀与许多的老先生甚至是他19岁的搭档都存在分歧,最终的解决办法是看观众的反应,观众叫好,创新就得以留存。在有了稳定的观众群之后,高晓攀又把几年前创作的相声剧拿出来排演,资金来源是向观众预售的会员卡。“观众先出钱帮助我们排戏,等排好了再来免费看戏,”他不无得意地说,“全北京说相声的里面,只有我们能先从观众那里拿到钱。”在一个专场演出中,高晓攀还成功地拉到了肯德基的赞助,条件是把一个肯德基的软广告嵌入节目中。“本来也没有这种事儿,我们在节目里替他们辟个谣,他们出钱帮助我们的发展,这挺好。”
嘻哈包袱铺成立之初,观众寥寥,演员们就在大街上打快板招揽生意,并且不分昼夜地在各种论坛上发贴;在火爆之后,又被同场演出的另一个相声团体排挤。被停电,被城管收道具。
“是他把事儿做小了,”高晓攀说,“我忍了,但我们该火还是火。”提到相声界,高晓攀坦陈郭德纲的艺术无人能及,他们私交也不错,郭德纲曾经表达过想收他做徒弟的愿望,“但我不能做他的徒弟,我现在是自己拉出来单干,做他的徒弟会得罪相声界的另外一批人。”
在相声的创作和经营模式上。嘻哈包袱铺做了很多老先生们想都没想过的事,但在其他很多方面,这帮20出头的年轻人又不得不顺从与隐忍。艺人的纸枷锁,依然隐隐地架在他们裹着鲜亮耐克外套的肩膀上。
午夜的采访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主持人和摄像的脸上都露出了倦意,高晓攀的脸上依然挂着职业的微笑,耐心地回答。
“为了能在剧场里说我想说的相声,我就不得不面对媒体回答一个又一个重复的问题,不然我就要在电视台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不想说的相声了。”
嘻哈包袱铺做了很多老先生们想都没想过的事,但在其他很多方面,这帮20出头的年轻人又不得不顺从与隐忍。